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际互动系统:沟通—沟通姿态—提升沟通效能《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

(2017-08-21 22:41:48)
分类: 彼尚语录
  
  沟通是门艺术,如果你不会,你就会错过很多。举例说明:如果你对一个MM说:我想和你一起睡觉,你这就是流氓。但是,如果你说的是:我想和你一起醒来,那么你就是徐志摩。

  沟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语言的魅力不止一次让我们领略。如果,你觉得沟通就是说话,那就完全低估了沟通的含义,因为我们无数次的经历过,我们说的话和听到的话,受到了太多无辜的曲解。因为,你的嘴巴在说话,你的身体、语调、情绪也在跟着说话。

  任何一种沟通,都包含语言和非语言这两方面的信息。当语言的信息与非语言的信息一致的时候,我们称之为一致性沟通,反之就是不一致的沟通。举个例子,太太做好了饭菜等先生回家吃饭,结果先生却回来很晚,太太很难过。不一致性的沟通,太太会说“死哪去了,现在才回来,你一点都不顾家!”如果是一致性的沟通,太太则会说:“老公,你回家很晚,我很担心你,我觉得难过,我希望能够和你一起吃饭。”是不是很不一样?至少先生的回应,肯定大有不同。

  沟通的三要素

  任何沟通都包含三个要素:自我、他人和情境。沟通的过程就是这三个要素互动的过程,沟通的结果也是这三个要素互动的结果。

  自我

  自我即互动中的“我”,是提供信息的人。自我是一个系统,在沟通中,“自我”融合了我们的价值观、信念、态度,当时的身心健康及内在状态、对自己的想法和评价,对说话对象的感受和意见,对环境的感受。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沟通。

  他人

  他人即互动中的另外一个(或多个)个体,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沟通中,他人也带入着他的自我元素,在影响着沟通。他人分为实际的他人特征和我们认为的他人特征,这两者可能重合一致,但大多数时候是我们对他人的偏见。

  情境

  情境即互动时的背景,包括:沟通的目的,沟通的氛围,沟通时的环境或社会背景。不同的情境,会对沟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它会影响着双方觉得什么是适合向对方表达的,哪种方式是适用的,是最好的,是可以达到效果的。

  一致性沟通

  一致性沟通就是,在沟通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感受和期待,同时也要关注到对方的观点、期待、渴望和感受,还要兼顾到当下的情境。简言之,一致性沟通是要同时关注到自我、他人、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自我,在一致性沟通中可以从4个层面来表达自我元素:

  1)表达我观察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我的感官接收到的信息是什么,不带评价和判断;

  2)表达自己的感受:我感受到了愤怒、委屈、受伤、害怕、开心、感动等;

  3)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我觉得你没重视我,因为我觉得守时很重要;

  4)表达自己的期待:我希望你道歉,我希望你早点到,我希望你把袜子洗了。

  对于他人,在一致性沟通中,同样可以从4个层面照顾到他人,即通过体会他人此刻的观察、感受、观点和期待,然后与他们连接,用心聆听,然后决定我们可以怎么做。具体的方法包括:

  1)倾听。不带有任何评判、抱怨、比较等,只是认真倾听。

  2)尊重。尊重他人的观点、态度、方式与我们不同。

  3)积极关注。看到他们做的好的一面,并表达出来。

  4)真诚。用我们的真心来回应。

  对于情境,在一致性沟通中,我们需要觉察说话当时的情境,决定哪那些话该说,该怎么说,哪那些话不该说。有些人吵架不分场合,让对方很没面子,就是没有考虑到情境。

  一致性沟通小贴士

  tips1:说话多用“我”,少用“你”。

  tips2:习惯这个句式  “当……(事实)的时候,我觉得……(感受),我希望……(具体要求),我相信……(正面引导)”

  tips3:用“心”听对方说话。

  不一致的沟通

  不一致的沟通就是沟通偏离了中心,忽视了沟通中的某些要素,沟通失衡。萨提亚这样定义不一致的沟通,即沟通的内容、语气等不同层次发出来的信息有两个以上,而这些信息彼此不相容。比如,当我们心里渴望爱,却在指责的时候,当我们充满愤怒,却假装无所谓的时候,就是在不一致的沟通。

  不一致的沟通的后果

  1)伤害自己。长期的不能表达自己,渐渐让我们迷失,找不到存在感,让我们日渐困惑和彷徨。感受不能被有效表达而压抑下去,长此以往就会攻击我们的身体,情绪怎么伤害人的事实已经太多。不一致的沟通里,我们的感受也会越来越差。

  2)影响关系。不一致的沟通使沟通的能量阻塞,让他人疏远,刻意压抑感受,使信任和分享变得困难而危险。彼此感受不到真诚,只能感受到伤害。

  3)伤害他人。明明渴望爱,却使用了指责的方式;明明渴望亲密,却做出了疏离的事。应该是自己为自己负责,别人却在为我们的不一致买单,承担着我们不一致带来的伤害。

  为什会出现不一致沟通?

  不安全感:我们在安全和开放的环境里时,沟通是一致的、敞开的。我们知道这时候的表达不会对自己产生任何影响。但是当我们处在压力或分歧下的时候,我们就会害怕对方如果真的了解我们,我们就会失去这份关系。我们认为如果在自觉脆弱的环境中打开自己,就会失去别人的尊重,甚至受到伤害。

  家庭习得:沟通方式是在家庭系统中习得的,每个小孩都会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与人沟通。从小开始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父母,发展出一种适合父母的方式来与父母沟通,这就是不一致的原型。那时候我们是无助的,我们会不断试探怎么才能让父母开心,怎么才能得到父母的爱,怎样调整自己在整个家庭里的位置。

  简单的来说,不一致沟通就是我们为了保护自己,获得爱,发展出来的防卫性(求生存)的沟通模式。这将涉及到萨提亚的一个重要理论“应对姿态”,在后面的文章将继续分享。


萨提亚模式的沟通姿态——《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

你习惯的沟通方式是什么样的?当面对压力时,你的自动化反应是什么?也许你从未发觉自己的沟通模式,通过了解萨提亚关于沟通姿态的部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常常主要使用的沟通姿态。熟悉自己的常用姿态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

在一致性的沟通的时候,我们可以关注到自己、他人和情境,是平衡的。当发生不一致沟通的时候,我们要么忽略了自己,要么忽略了他人,要么忽略了情境,要么兼而有之。萨提亚根据沟通的表达形式和内在动力指向把沟通姿态分为: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一致型。

关于沟通姿态需要知道的事儿

1、每个人的沟通姿态都不是单一的

每个人都有他擅长和习惯使用的沟通模式,但绝对不是仅仅使用某一种。当我们在重要的人面前,害怕失去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的讨好;当我们在在乎我们的人面前,我们觉得不会失去的时候会使劲指责;当我们觉得很受伤无法面对的时候会选择超理智;当我们想逃离的时候又会选择打岔。我们在不同的情境和角色中,会采用不同的应对风格。

2、姿态间是相互转化的

如果长时间维系某种姿态,就会感觉到疲惫和痛苦,这时候姿态就会发生转化。正所谓“否极泰来,泰极否来”。比如,长时间讨好的话,就会压抑自己的情绪,时间久了就会爆发,转化为巨大的指责,所以我们会见到平时脾气很好的人,突然发很大脾气。除非我们学会一致性表达,否则我们可能会在四种不健康的沟通姿态中走来走去,限制了和他人的连接。

3、姿态不是表象,是自动化反应

沟通姿态绝不是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分明。谁在用什么姿态,只有他自己知道,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有觉察下的故意姿态并不是我们说的求生存的应对姿态。当我们在无意识中不经大脑就表现出来的应对方式,是我们的自动化反应,才是我们说的求生存应对姿态。那里有我们太多的情绪、期待,和真实的自己。

4、如何停止不健康的沟通姿态

让自己停下来的方法

如果你只是否定自己,然后告诉自己不再用某个姿态沟通,这是不可行的。我们需要的是增加一些东西,而不是改变。对于讨好,需要增加对自我的觉察,多关注自己的感受,像关心别人那样关心你自己,以便充分的体验自我价值感和平等性;对于指责,需要增加对他人感受的觉察,增加自己对他人期待的觉察,将内心的空虚感用爱填满,从而转变为自我确认和对其他人的接纳;对于超理智,需要增加感受的部分,增加对自我和他人的感受,让心脑合一;对于打岔,需要增加对自我、他人和情境的觉察,让自己停留在互动中。

让对方停下来的方法

如果对方在使用不健康的沟通姿态,那也是你给了他继续使用的动力。例如,他一味的指责,你的指责会火上浇油,你的讨好会让他看不惯你的软弱而继续指责,你的超理智会让他觉得你没感情而继续指责,你的打岔会让他觉得你无所谓而继续指责。让对方放下指责的手,就需要你的一致性与一致性沟通。当你能接纳对方的样子,不因为他所呈现的一面而感到不好,给予理解,他自然就会停止。因为他玩的这个姿态游戏已经没有意义,不能再从中获得任何满足。

5、都是因为爱

在沟通姿态中,都是因为在索取爱和表达爱,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讨好看起来是在讨好你,最终不过是想满足自己,希望你可以给他一些爱,一些正向回馈,同时,也是在表达爱,希望你好。

指责是想让你听他的,按他的要求和期待来做,这样他就会觉得好受一些,这是索取爱,同时,出发点也是为你好,是在表达爱,只是使用了指责。

超理智索取爱的方式就是想让你同意他的观点,想说服你。当你同意时,他会有价值感,同时他也只是想把他认为对的东西灌输给你,这又是在表达爱。

打岔者不知道该如何索取爱,就选择了逃避,但不索取不代表不想索取,这只是他应对关注缺失的一个方法,同时他也在表达爱,他不想让压力变大,不想让矛盾激化,于是选择了逃避。

当我们面对别人的应对姿态的时候,我们需要同时看到这两个部分:索取爱,表达爱。

 

提升沟通效能:互动成分技术——《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和一个人沟通就那么难?甚至感觉,根本就不在一个世界,误会丛生?当我们听到一句话、看到一件事,到做出反应,可能只有一刹那的时间,但是我们的心里已经经历了万万千。在我们接收到信息后,经过体内各种复杂的加工,根据我们的习惯、经验、理解给予对方回馈,而回馈的内容,很有可能早已不是对方想要的,甚至不是他所说的样子,更难以是他期待的回应。

互动的成分

萨提亚将分析人们在听到或看到什么后,到做出及时反映之间发生的内在过程,称为互动成分技术。互动成分技术可以视为近距离审视我们内部沟通过程的技术,是萨提亚的改变工具之一。

互动成分技术主要探讨两个影响我们互动模式的因素:

1、我们在加工信息时所使用的经验和规条。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如何应对世界,如何应对他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及我们期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那时候我们发展出了很多对世界的看法,认为人就应该怎样,世界就应该怎样,这些就是我们的经验和规条。

2、我们容易对发生的事情产生怎样的态度和感受,也就是我们的防御手段。

当我们接收到信息,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习惯感觉良好还是很差,是习惯先否定还是肯定,是习惯先逃离还是回应,这都是我们的应对风格。

阻碍一致性沟通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过去经历中的经验在控制着我们,使用互动成分技术则是为了让我们回到当下。如果我们了解了自己所遵循的内部加工过程,看到是哪些经验和规条对互动产生了什么样影响,意识到我们的应对风格,我们就可以做出决定改变那些过程,改变应对风格。

互动的过程

每一个互动,从信息传递者A发出信息,到接收者B作出回应,共经历了6个内部过程(互动成分),这六个过程说起来复杂,但实际上是瞬间就完成的,分别是:

1、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对于你看到的和听到的,你赋予了哪些意义?

3、对于你赋予的意义你有何感受?

4、对于这些感受,你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

5、哪些防御机制被触动?

防御机制:与求生存应对姿态很相似,互动中常有投射(指责)、否认(讨好)、忽视(超理智)、扭曲(打岔)。

6、在给评价时,你有哪些规条?

举个例子:一个男人出差回家后,从门外听到妻子房间里有打呼噜的声音,于是伤心欲绝,给妻子发了条短信“我们离婚吧”,然后就丢掉手机卡远走他乡。三年后,他们再度相遇,妻子问为何。丈夫在阐明了说家里有男人打呼噜后,妻子一笑而过:那是瑞星杀毒的小狮子。

在这个例子中,丈夫经历了怎样的内在过程呢?(1)丈夫听到打呼噜的声音—>(2)男人的呼噜声,妻子有外遇,她背叛了自己—>(3)伤心、挫败—>(4)愤怒—>(5)忽视这样的感受,离婚,一走了之—>(6)缺乏安全感,不被妻子爱是无能的,自己不值得被爱。

然而,事实只是电脑里瑞星杀毒的小狮子的呼噜声,丈夫听到的东西没错,但是他的信息加工完全偏离了实际。

如何改变

对互动中内在过程的分析,给改变指引了方向。我们可以使用互动成分技术,来觉察自己内部加工的过程,在觉察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转化应对过程,将个人生活质量管理得更加满意。在互动中,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开始改变:

呈现问题和过程

当事情发生时,我们要努力把我们内在的互动过程呈现出来,让自己知道发生了什么,也就是问自己上面的6个问题,并找到答案。当我们把某件事分成几个部分来看时,我们就会注意到自己习惯化的过程,有了觉察,就有了改变的可能。

探索新的含义

当我们看到和听到后,我们对其赋予的意义就一定正确么?这真的很是值得怀疑。我们需要放开思维,敞开自己,去找到其他可能的含义,避免陷入自己意义的樊篱。

打破防御性的习惯

在互动中,我们往往执着于自己认为的“应该这样那样做”,启动自我防御模式,盯住对错、公平与不公。我们需要去识别出自己赋予意义的固有模式和自动化的防御模式,然后做出选择,是否用原来的模式还是换成一致性沟通的模式,把自己的疑惑、感受、想法分享给对方。

探索新的选择

萨提亚相信对一件事至少有3个以上的处理方式,我们要做的是看到能够采用的新的应对方式,并做出选择。

处理过程而不是内容

我们要将重点放在过程上,问题和内容本身千变万化,但我们的应对过程总是相似的,当我们习惯审视这个过程的时候,内容的改变就变得自然而然。

在不同水平上进行工作

当我们将内在互动过程的六个成分呈现出来的时候,可以选择从任何一个成分入手进行干预,都可以改变整个互动结果。比如上面呼噜声的例子,如果改变了赋予的意义或者改变自动的防御机制,结果都会不一样。

提升沟通效能:天气报告——《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

当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存在的时候,就会存在表达沟通的潜在需求。但很多时候,我们虽然有很多话想说,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也不知道怎样来表达,甚至有时候不敢表达。“天气报告”是萨提亚模式里的一种沟通方法,它可以改善人们的沟通,让人们可以有所表达、能表达想表达的。

天气报告的具体用法

适用范围:家庭、班级、宿舍、工作团队等大于等于两个人的团体(其实 也可以对自己使用)。

开展频次:根据沟通需求可以每天或每几天,每次半小时内。

需要表达的内容:感激与兴奋;担忧、关心和困惑;抱怨和建议;新的资讯;希望与期待。

具体步骤:

(1)天气报告的第一项是直接向别人表达感激和兴奋。从正向的层面开始分享,从而带来相互包容的效果。需要注意的要点是:需要尽可能的具体,且根据当下情境分享感激之情;需要用第一人称“我”的陈述句式;保持目光接触,表达真实的感激。

(2)其次要分享的是担忧,它包含对他人的关心和困惑。通过表达担忧,可以澄清猜测,消除不确定感,了解对方。需要注意的要点是:要提出一致而非指责的疑问,用好奇和尊重的语言表达;用以“什么、如何、何时、可能、为什么”为首的句子。

(3)第三项是分享困扰,分享那些让我们抱怨的东西。发现困扰或抱怨的人,往往知道解决之道。需要注意的要点是:说出抱怨,但不发泄愤怒。

(4)第四项是分享资讯。我们通常假设一些大众化的消息大家都知道,这种假设为沟通带来很多难题。需要注意的要点是:分享团体的新资讯;分享个人的新动向。

(5)第五项是分享希望和期待,把焦点引向未来。希望被说出来,才有更多被实践的机会,也才更容易得到支持而实现。需要注意的要点是:要勇于分享自己的希望和期待。

当沟通受阻时,我们可以约定这样一个天气报告的时间,有步骤有方法的进行沟通。它可以打开封闭的系统,或继续让系统保持开放;它可以提升自我价值感,让个人与他人产生连接;它可以鼓励个人的独特性,鼓励个人充分参与;它使得每个人在对等的情况下,表达出自己的满意与不满;它使人得以直接的沟通和肯定,并以一致性的方式来给予和接收各种资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