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一味讨好别人
(2014-12-20 05:51:08)
标签:
文化 |
分类: 自爱自尊 |
曾仕强:一个人不能存心讨好,讨好任何人都是死路一条。讨好所有的人,你就讨好不了任何人。想讨好任何人就任何人都讨好不了。
不必一味讨好别人
讨好每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讨好每一个人,等于得罪每一个人。刻意去讨好别人,只会使别人产生厌恶。亲近别人要自然,“投机”心态要改变。有时间讨好,不如踏踏实实做事,讨好别人总是靠不住,自己努力才实实在在。
放弃讨好别人。
与其过分讨好别人,不如先善待自己
对人友善却伤自己
友善原来只是面具
改变习惯解救自我
(黄敏新华社特稿)
走出讨好
“我觉得,别人都比我好,比我有价值。为了获得爱和温暖,我需要投其所好,讨好别人。哪怕牺牲我自己。不能和别人发生冲突,要让别人喜欢我,这样我才能生存下去。”
在此给你三点建议:
1-
当你在生活中牺牲自己“讨好”别人的时候,你要觉察到,并看到自己内心,是想要通过帮助和讨好别人,来获得别人对你的爱和认可,和自我存在的价值感。
2-
所以心理成熟的人,要学会内心不对别人有太多期待,自己内心的需要通过自己去满足。
同时也会不让别人对自己有太多的期望和期待,而让自己不停装成别人想要的样子,来掏空自己满足别人。
3-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区分亲密关系、朋友关系、一般关系三个社交等级。
讨好型的人,往往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和别人“界限不清”,所以你需要分清楚你的社交关系。
你不必讨好所有人
无论做任何事,你不能使每个人都满意。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看问题的标准和角度,为了取得别人的支持,你可以尽量迁就别人的要求,但是你不要期望每一个人对你都满意。
小时候曾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所有的人都会喜欢我。长大后,才知道这是一个太奢侈的期望,我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人,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做到如此。
后来心念一转,觉得与其让所有的人喜欢,倒不如快乐做自己比较重要。
每个人都有他个人的感觉,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看待世界。所以不要试图让所有的人对你满意,你就是拿百分百的心对待,你也不可能获得他百分百的满意。不要期盼!否则你将永远也得不到快乐。
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都有,既便你是好心,既便你尽了全力,但你还是不可能使所有的人满意。
不管你做什么,你打算怎么做,总有人对你表示失望,甚至有人在背地里骂你恨你。
大千世界,人也是千奇百怪,不能把别人的感觉放在自己的感觉上,这样只能会使你失败或压抑。
不能被别人的舌头压死,走自己的路,拿自己的主意,做自己的决定,凡是做到问心无愧就好。整天忧心忡忡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只能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坚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直至成功。最重要的是我的立场,我不必去讨好所有的人,最终才不会像父子骑驴的状态,裡外不是人(感悟人生www.yiqig.com)。放下了这样的迷思,我就会觉得海阔天空。对於那些无谓的流言也不会那麼伤心难过。横竖只要做某件事,总有人会高兴、有人会不舒服,但是不能这样就什麼都不做,也不能这样什麼都做。
讨人喜欢这件事无法强求,有时候人不对盘就是不对盘,再努力也一样,毫无道理可言。公司裡再优秀的总监也有遇到不喜欢他的客户,最后只能换人服务。在意别人喜欢不喜欢自己这件事,倒不如真实呈现自己,粉丝必然也不会少。
所谓的“好人”,是那些对别人特别亲切和善、特别好说话、有求必应、想方设法帮助别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并以此为荣的人们。对他们来说,当好人不仅是一种习惯或行为方式,而且更是一种与他人建立的特殊人际关系。
2001年布莱柯(Harriet Braiker)的《讨好的毛病:治疗讨好他人的综合症》一书问世,
布莱柯的书让读者看到,一心当好人原来不是一个无大碍的问题,而是一种有害的心理疾病,它源自“好人”对自己个体价值的信心匮缺,渴望用对他人做好事来换取外来的肯定和赞美,这种渴望一旦成为心理定势,就会严重降低行为者的判断力和自控力,变成一种可以称作为“癖”的习惯和依赖。
布莱柯所说的“讨好他人”综合症就是人们现在一般所说的“好人综合症”。好人综合症是可以自我测试的,心理学家们建议每个人不妨问自己几个简单的问题,例如,“你是否在想说不的时候却说了是?”“你渴望所有的人都赞许你吗?”“如果有人不喜欢你,你觉得难受吗?”自我检测的先决条件是对自己诚实,如果一个人对上述问题回答“是”,那么他很可能已经患上了好人综合症。
好人综合症往往不仅是一种行为偏差,而且是生活或事业的某些方面出现了危机的征兆。例如,好人综合症患者一般都是事业平庸者,他们工作非常努力,但成就却相当有限,做好事于是成为他们博得他人另眼看待或赞扬的补偿方式。又例如,他们的家庭或家庭关系可能有欠缺,如孤儿、单亲,得不到父母或兄弟姐妹的关爱,这会使他们更加在意关系疏远者对自己的好感,不惜为之付出任何努力,有的甚至一面对家人恶言相向,一面对外人特别和蔼可亲(也就是俗称的“白眼狼”)。
不顾一切地做好人好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不计任何代价地要让别人接受你,喜欢你,在有这样的行为之前,或者在这样的行为成为你头脑中的“好事”之前,你的个人健康界线和亲疏意识一定先已发生了某种变异,因为在人类社会中,正常家庭所给予幼儿的自然教育,包括亲疏关系教育,并不是这个样子的。与好人综合症伴生的往往是扭曲的幸福观。
格勒弗医生(Dr. Robert Glover)是一位专门诊治好人综合症的权威,也是《不再当好人》(No More Mr. Nice Guy)一书的作者。他指出,几乎所有的好人在意识或下意识中都有类似于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把缺点藏起来,变成别人希望我成为的那个样子,那么别人就会肯定我,觉得我好,也会敬重我,重视我。这样,我的生活就有了意义,有了价值,我也就找到了幸福。其实,这种幸福的感觉或自我意识的满足取决于他人对我的看法,我自己并不能把握它,因此我实际上并不幸福。
对于患有好人综合症的人们来说,做好事不留名,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在做好事,那不仅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根本就是一个毁灭他们唯一幸福的灾难。对他们我们不应该去作道德的指责,而是应该给予理解、同情和怜悯。勃朗宁夫人在她著名的长诗《奥萝拉•莉》(Aurora Leigh)中写道,“愿仁慈的上帝宽恕一切好人”,这个“宽恕”真是再确切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