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费什来说,在十四岁之前无疑拥有最美好的网球记忆:他出生的那一年,美国队刚刚重返戴维斯杯世界组,一路高歌猛进最终击败阿根廷成功登顶;他十四岁那一年,美国队击败卡费尔尼科夫领衔的俄罗斯队,在莫斯科捧起了戴维斯杯。在此期间,美国人五次获得戴杯冠军,大满贯数量更是狂取三十多个。当时,在电视机前为自己的偶像加油的小费什,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他有一天会成为美国队的救世主。
2010年的戴维斯杯世界组保组附加赛,在哥伦比亚的高海拔红土场上,费什成为1995年的桑普拉斯之后第一个在同一轮戴杯比赛中三战全胜的美国球员。在拿下的两场五盘单打和伊斯内尔的双打胜利之后,费什以一己之力为美国队保住了世界组席位,也保住了这个网球大国最后一丝颜面。然而,看着美国人为了保组胜利而狂欢呐喊的时候,不禁让人感到一抹岁月的苍凉和角色变换的尴尬。
在费什2000年进入职业网坛的时候,身为美国人的他无疑是幸福和骄傲的:在他的青春记忆里,有着康纳斯、麦肯罗、桑普拉斯和阿加西等超级巨星的成功史;初入职业网坛的他,见证了一代天王桑普拉斯拿到了第七个温网冠军;新生代力量也充满朝气,三年后比他小两岁的罗迪克就拿下了美网冠军并登顶世界第一……
然而,2003年是美国网球最残酷的节点:在此之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网球强国,戴维斯杯上是媲美美国篮球的梦之队;在此之后,他们坠入无底的深渊,七年的时间里在大满贯赛场颗粒无收。本年度的四大满贯已经全部结束,美国男子选手获得的最好成绩仅仅是罗迪克的澳网八强。而在世界排名上面,如今也仅有罗迪克一人位列世界前十。在今年八月份,甚至就连他这颗独苗也曾经黯然下榜。曾经独领风骚的美国网球,已经进入到前所未有的尴尬年代。
2002年的美网,桑普拉斯和阿加西这两个老家伙,仿佛在用一场巅峰对决进行一种祭奠和告别。退役后桑普拉斯曾把希望寄托在罗迪克身上:“他将是美国网球的未来。”事实证明,在取得短暂的成功之后,罗迪克没能摆脱罗杰费德勒的魔咒,阿瑟阿什球场也成为瑞士人的后花园。2010年8月9日,罗迪克掉出了世界前十的排名榜。过去37年来,每周总有美国球员占据在ATP前十排行榜上的历史戛然而止。火箭小子无奈地说:“一旦排名跌出前15名,我将选择退役。”再看罗迪克身后的年轻人,奎罗伊、伊斯内尔、唐纳德·杨,谁才是美国网球的未来?
如今再回头看2007年的戴维斯杯,那次的夺冠被赋予了更多回光返照的意味。当时的主力,罗迪克已经日渐消沉,詹姆斯的排名更在百名开外……作为当时的看客,费什在如今的保组赛扮演了超级英雄的角色。这样戏剧性的变化,恐怕就连好莱坞的编剧都没办法想象。一个从未进入世界前十的无名小卒,一个即将年满三十的老将,费什的胜利是对曾经群星璀璨的美国网球最残酷的反讽。
或许有人会说,即便罗迪克们已经无法延续美国网球的光荣与梦想,但是威廉姆斯姐妹依然是WTA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然而,可有人曾注意到:一个二十九岁、一个三十岁的她们,都已经到了退役的边缘。新生代的球员在哪里?去年上演灰姑娘奇迹的奥丁,如今也早已经归于平淡之中。
很难想象,一旦威廉姆斯姐妹离开,美国网球的尴尬就将到达一个什么样的处境。就像《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帕布罗·艾森伯格所说:“人们愈发清醒地意识到,吉米·康纳斯、约翰·麦肯罗以及皮特·桑普拉斯们铸就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PS:十一前给《最体育》写的稿子,旧文新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