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黎野玫瑰》:爱的极致是疯狂

(2008-05-10 15:27:35)
标签:

情色

电影

争议

法国

奥斯卡最佳电影

裸体

影评

娱乐

分类: 音乐·电影·明星
      《巴黎野玫瑰》:爱的极致是疯狂
 刚刚看完《巴黎野玫瑰》(又名37度2),心中无限感慨:爱情的极致,真的就是疯狂和死亡。电影介绍后,我从网上搜索影片的相关资料,偶然发现一位网友的评论文章,写的相当不错。转载如下。
 我终于知道什么是爱情的温度了,是两个人肌肤相亲时的温度,是徘徊在病态和正常人理性边缘的温度,比37°度高一点,比38°低一点,微微发烧的眩晕,也许37°2的身体里正蕴育着喷薄将出的热烈和疯狂……
  一开始颇有些火热的场景,年轻男女的如胶似漆,酣畅淋漓,给观众带来了激情与幻想,看下去却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回事。故事开始于迎着夕阳的余晖走来的那个女孩,由远而近,她短发短裙,提着简单的行李,步履轻盈地踏上木楼梯,镜头从她的脚背慢慢往上移到她的脸,那张脸上有着春风一般明媚的笑容和令人过目不忘的热烈红唇。
  镜头如此精心地刻画一个人的出场是少见的,导演显然是别具匠心,贝蒂的美不高贵、不精致,但却性感撩人,带着灼痛男人眼睛的光芒。如果说另一部法国电影《芳芳》里集少女的纯真、美丽、善良于一身的芳芳是一朵娇艳欲滴的玫瑰,那么贝蒂多了一份不羁的野性,巴黎野玫瑰,这个通俗化的翻译其实十分传神。准确地说,贝蒂像卡门,梅里美笔下著名的波西米亚女子卡门,敢爱敢恨的卡门,疯狂而且歇斯底里,蔑视一切文明礼仪和道德规范,恣意妄为,我行我素。遇上这样的女子,不知是你的幸运还是不幸,她是那么热烈,爱起来象熊熊燃烧的火焰要融化了你,你不可能不爱她,但她又是那么任性,象一匹不可驯服的烈马,时时刻刻制造出其不意的麻烦,你也不可能不恨她,或许爱恨都是说不清的,重要的是她曾经带给你如此强烈的震撼。卡门是自由的,贝蒂也是自由的,她其实不属于任何人,她只属于她自己,为了爱,为了理想,她可以不顾一切,放火烧毁房子,用刀叉刺伤傲慢的顾客,粗暴地上门与出版商理论……如果你了解贝蒂,这些,都只是小意思而已。
  爱得疯狂,爱得不顾一切,天性浪漫自由的法国人就是要把极端的爱的理念贯彻到底,这一特点在《巴黎野玫瑰》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它既像个美丽的童话,又像随时都会在身边发生的凡人小事,看上去很真实,但是你的生活中能有贝蒂这样的人吗?
  回到影片本身,这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贝蒂发现男友索格尘封已久的“伟大”作品,这是她认为的,她要向世人证明索格的过人才华,于是开始了不屈不饶的奋斗。南部小镇的宁静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她无法忍受男友沦为安于现状的杂工,在她眼中写作仿佛天生就是一个反抗平庸的崇高职业,为了实现理想,这个理想,甚至连索格都已经放弃而她却始终坚持,她开始带着他突破现实。实现的过程充满了法国式的浪漫,如贝蒂站在台阶上,对着目瞪口呆的索格微微一笑,扬手将火把丢进木屋,大火冲天而起,两人手拉着手奔跑着穿越小镇;开往巴黎的卡车上,贝蒂一次次把头伸出窗外快乐地大喊“我爱你”……这种浪漫真是没有一点矫情,甚至让人心醉神驰。
  到了巴黎,他们住在房号为13的租房内,两人靠打零工为生。贝蒂一心想要出版索格的小说,充满信心地等待着成功的那一天。可惜事不遂心,一次次的打击让她变得异常狂躁不安。又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们陪朋友回老家奔丧,并受托经营朋友母亲留下的钢琴店,在那个风景怡人的小镇,索格买车购物,准备开始新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中也开始掺杂了很多世俗琐碎的东西,一切似乎隐隐暗示着一种闲适安定生活的可能。
  然而,越是平静,生活对希望的打击也就越大,贝蒂的敏锐心灵并不因为外在世界的美好而安宁,应该说,她是个非常直接单纯的女孩,她的快乐来得简单,痛苦也来得直接,正因为此,绝望对她的打击也远比对一般人要大。在索格小说的出版问题上连连受挫之后,她在某一天重新把希望寄托在和索格共同拥有一个孩子的快乐上,她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个重新燃起的希望仿佛一粒微小的火种足可以照亮了幸福的将来,但是同时也暗示了可能更危险的后果,“如果没有怀上怎么办”?因为到这个时候,她再也经不起任何意外的打击了。果然,怀孕的希望落空之后,贝蒂彻底疯狂,内心深处的狂燥开始如潮水一般汹涌而来,并且以自虐的方式表现出来,最终是悲剧。
  其实,整个故事很简单,贝蒂和索格之间的爱情自始至终都很完美,没有波折,没有考验,没有第三者,一直为人所争议的大胆性欲表现在片中没有起到更大的推波助澜作用,仅仅是表示了一种生活的常态,是对爱情的真实细腻的展现而不只是梗概,和贝蒂火热的个性也是颇相吻合的。影片着意刻画的矛盾不是他们的爱情,而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这是和他们的爱情线纠缠在一起的另一根灯芯,是贝蒂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得以燃烧的根本。
  她本来就是拥有坚定信念和执着自我的人,而爱情让她的生命被一项使命所主宰,那就是向世界去证明爱人的才华,但是看起来非常艰难,一次次的努力有种飞蛾扑火似的悲壮,可哪怕无数次的失败也不能改变她这一坚定的信念。执着地面对可能的一无所获,这是一般人所不愿也是不敢的,坚持信念是好的,但是和这个市侩的社会对抗总归是没有什么好处的,索格难道就不曾有过崇高的理想?他一定有过更多的打击和挫败吧,就算后来的他不是沉沦怯懦,至少已经变得平静和理智。我知道这样侃侃而谈的自己一定是非常世俗的,因为我看到这个世界上最终失败的一定是那些什么也不肯妥协的人,虽然他们也有可能成功,但是失去的或许多过所得到的。可是那些妥协了的人,你怎么能保证不是他们更接近一些真理呢?就像贝蒂那么执着地相信着索格是个天才,如果没有她的努力和坚持,那么谁又能知道这其实也有可能是真的呢?在贝蒂被关进疯人院之后,索格接到了书稿出版的通知,她的奋斗终于得到了肯定,即使悲剧已经覆水难收,至少宽慰了观众的心,她并不仅仅执着于一个疯狂的念头。
  都说碧翠丝·黛尔在片中的表演要好过安格拉德,因为她的奔放、狂野、热烈简直就是巴黎野玫瑰的化身,相形之下安格拉德的含蓄演技显得逊色,其实我还是很欣赏他的,他将索格的隐忍、激情、无奈和偶尔的疯狂、冲动都表现得相当到位。这个好脾气的男人,似乎时刻都在小心地防备着最糟糕结果的出现,终于还是无能为力。因为爱,他包容贝蒂一切的疯狂和无理,他藏起信箱内的退稿信,他在她大发脾气的时候安慰她,他开车带她出去兜风,在郊外迷人的旷野中,有透明的阳光,有晨光笼罩的木屋,有柔软的草地……他对她说一切都是你的,所有的所有,为了生活得更好,他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化装成女人去抢劫。这一切,都是他为贝蒂做的,可是他还是没有办法安慰贝蒂。因为这个世界对贝蒂来说太小了,她想要的在这个世界里根本就得不到,她注定是要疯狂的,虽然没有人刻意要去伤害她。
  至于结局,索格用枕头闷死了已经成为植物人的贝蒂,那一刻,我潸然泪下,他们那么相爱,所以他一定无法忍受没有知觉的贝蒂,不能忍受充满活力的贝蒂从此被束缚在精神病床上苟延残喘。这也许有悖于道德,也许也可以被人理解,让爱成为永恒的回忆还是痛苦地延续下去直到变质,从来就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题。
  正如很难用道德标准去要求卡门,你也很难对贝蒂做出合适的评价,她天性如此,天生就不是这个文明的世界所能包容的,她为爱生存,或者为理想而死,可谁又能不爱她呢?
  巴黎野玫瑰,盛放似乎只是为了凋零。
                                           文章转自网友 断弦di耳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