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情感空间三毛十七年逝世文化 |
分类: 诗词·读书·附庸风雅 |
昨天因为等一篇稿子很晚才下班。在等待来稿的时候,我忙里偷闲,像往常一样先浏览了一下新浪体育,然后开始登陆博客。不经意间发现了一条新闻,原来,昨天就是是三毛逝世十七周年纪念日。
十七年了,日子过得真快。
十七年前,1991年1月4日,三毛自杀。在浴室里,她结束了没有《七点钟》、没有荷西的人生。
我不是三毛的书迷,我也不会像她那些忠实的粉丝们那样伤心欲绝。事实上,那一年我还在上小学,只知道捧着《三毛流浪记》看那个头上只有三根头发的小孩的悲惨故事,根本不知道还有一个女人也叫三毛,更不会知道有那么多的人会为她的死那样伤心。
读三毛的书是在大学,可能是属于很落伍的那一拨人的了。大学时的我处在一个很浮躁的状态,没有方向,也没有什么理想。和许多的大学生一样,那时的我感到生活是那样的无聊,那样的困惑。
看过三毛的书后我才发现,她和我们大多数生活乏味的普通人一样,生活在无聊、麻木、挫折、受辱、琐碎的生活中。她饱尝悲剧的生活,却不以此为贩卖,恰恰用一曲《撒哈拉的故事》让我们惊叹贫瘠的生活所产生的愉悦和陶醉。描绘苦难的人很多,也不难,但描绘快乐的人很少,而且很难。三毛就是一个。
作家司马中原在三毛死后曾写下这样的文字:
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为它是一朵云。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被文明捆绑着的人,多惯于世俗的繁琐,迷失而不自知。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
十七年过去了,远在天堂的三毛,你还好吗?记得你在荷西的墓碑上的字:荷西,你的妻子纪念你……
如今,我只想说:三毛,所有爱你的人,都会想念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