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区位论  继续

(2007-09-22 16:16:03)
标签:

知识/探索

科学

文化

分类: 人文地理
 

四、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这里分
区位因子体系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运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集聚指向论意义局限性7个问题对韦伯工业区位论进行介绍。 

    1.区位因子体系
     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所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利益即费用的节约。从工业区位论角度讲,即在特定区位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可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
    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被称为区域性因子。例如,工业受运费的影响,而向某一特定地点集中,那么运费即区位因子中的区域性因子。区域性因子是形成工业区位基本格局的基础。而由集聚利益(相关工业集聚以及相关设施的有效利用)向某一地点集聚,或由于集聚而导致地价上升而向其它地点分散,则为集聚、分散因子。集聚、分散因子对地域条件所决定的工业区位基本格局,发生偏移作用。
    经过反复分析、筛选,将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抽象为运费、劳动力成本和集聚。

    2.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条件基础上的: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在上述三种假定条件下,韦伯分成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即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指向论。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将劳动费用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劳动费用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即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论。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3.运费指向论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条件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是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运费主要取决于重量和运距,而其它因素,如运输方式,货物的性质等都可以换算为重量和距离。工业生产与分配中的运输重量主要来源于原料(包括燃料)以及最终产品的重量。下面从原料(包括燃料)入手,讨论工业区位的基本原理。
    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
    按原料的空间分布状况可分为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遍在原料即为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例如普通砂石等;而那些只有在特定场所才存在的原料,例如,铁矿石、煤炭、石油等则为局地原料。根据局地原料生产时的重量转换状况不同,将其分为纯原料和损重原料。纯原料即在工业产品中包含有局地原料的所有重量,而损重原料则为其部分重量被容纳到最终产品中。
    运费指向论主要是使用原料指数(material index)判断工业区位指向。原料指数为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
                 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
    原料指数大小,决定理论上工厂的区位。从上式中可知原料指数是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时,需要多重的局地原料。而在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为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和。每单位产品的需要运送的总重量为区位重量。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产品重量(Wp)=原料指数+1
    最小运费原理。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这里,可以用上述的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来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
    原料指数(Mi)> 1(或区位重量 > 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原料指数(Mi)< 1(或区注重量 < 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原料指数(Mi)=1(或区注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原料地为两个,且同市场不在一起时,其区位图形为一三角形,即区位三角形(如图(a))。
    而当原料地为多个,并不同市场在一起,其区位图形为一多边形(区位多边形)(如图(b))。韦伯对于区位的推求,采用了力学方法,即“范力农构架” ,在这里不再详述。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和区位多边形

   区位论 <wbr> <wbr>继续  
    
    综合等费用线。
    最小运费指向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骨架,可以用综合等费用线来形象地加以说明。综合等费用线是运费相等点的连线,可以图示如下。图中,设在单一市场N和单一原料M下,运输一个单位重量的原料,每千米需1个单位货币;而运输一个单位的产品,每千米只需1/2个单位货币;这样表示相同运输费用线将分别围绕N,M呈同心圆状。同心圆的一个货币单位的间隔就N而言,则为2km;对M而言,则为1km。这种呈同心圆状的线为等费用线。而综合等费用线则为全部运费相等地点的连线,图中A-B-C-D-E-F各点的连线,就是运费为7个货币单位的综合等费用线。A点是原料地M的2个单位,市场N的5个单位的等费用线的交点;而B点是原料地M的3个单位,市场N的4个单位的等费用线的交点,依次类推。 

                           综合等费用线示意图 

区位论 <wbr> <wbr>继续

    4.劳动费指向论
    韦伯劳动费指向论的思路是: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即在低廉劳动费地点布局带来的劳动费用节约额比由最小运费点移动产生的运费增加额大时,劳动费指向就占主导地位。对此韦伯用临界等费用线进行了分析。如下图,围绕P的封闭连线即从运费最小点P移动而产生的运费增加额相同点的连线,理论上说以P为中心可划出无数条线,这即相当于下图中的综合等费用线。在这些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供给地上的劳动费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称为临界等费用线。
    在下图中,P为运费最小地点,劳动力低廉地为L1、L2,如果在L1、L2处布局工厂,分别比P(最小运费地点)处劳动费低3个单位。临界等费用线为标记为3的综合等费用线,因L1在临界等费用线的内侧,即增加运费低于节约的劳动费,工厂区位将移向L1处;相反,由于L2在临界等费用线的外侧,则不会转向L2处。

                       劳动费用最低区位的图解  

   区位论 <wbr> <wbr>继续

    5.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就是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与此相反,分散因子则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这种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集聚因子的作用分为两种形态;一是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这种集聚一般是由“大规模经营的利益”或“大规模生产的利益”所产生。二是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这种集聚利益是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所带来的。
    分散因子的作用是集聚结果所产生的,可以说是集聚的反作用。其作用主要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地价上升造成的一般间接费、原料保管费和劳动费的上升。
    韦伯进一步研究了集聚利益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区位的影响。他认为,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如下图所示,五个工厂不考虑集聚情况下的费用最小地点在图中的各处,假定当三个工厂集聚可由集聚利益使单位产品节约成本2个货币单位。为得到这一集聚利益,工厂必须放弃原有费用最小地点,从而增加运费。工厂的移动的前提必须是增加的运费低于2个货币单位。图中围绕各工厂的封闭连线,是同由集聚利益而节约的成本相等的运费增加额曲线,也即临界等费用线。在斜线部分三个工厂集聚可以带来2个单位成本的节约,并且又都在临界等费用线内侧,是最有可能发生集聚的区域。

                            集聚指向的图解

 区位论 <wbr> <wbr>继续

    6.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如同农业区位论鼻祖杜能一样,韦伯是第一个系统地建立了工业区位论体系的经济学者。他的区位论是经济区位论的重要基石之一。他的两部区位论著作不仅是理论研究的经典著作,同时对现实工业布局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    如上述分析,韦伯区位论具有以下特色:①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他之后的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②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他之后的许多学者的理论仍然脱离不开这一经典法则的左右,仅仅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的修补而已。③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它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
     

    7.韦伯区位论的局限性
     尽管韦伯工业区位论意义重大,但仍然具有局限性,不能期待它解释所有的工业区位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有如下方面的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第一,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并且成比例地增加,而现实中的运费制度则是区段增加并且是远距离递减;运费率往往因原料、产品的不同而不相同,而不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统一的运价体系;同时,交通网以及运输线路的地形条件不同也影响运费;运输方式不同,即使是运输同样的物品,运价体系也不同。
    第二,韦伯假定的完全竞争条件也是非现实的。产品价格,随着远离工厂的运费增加而上升,导致需求减少。需求减少,企业收入必将受到影响。对企业家来讲,不仅关注最小成本的节约,更多的是追求最大利润。
    第三,就工厂经营而言,有生计性的经营和企业性的经营。生计性经营一般为小规模作坊式经营,而企业性经营则相对大规模的工厂式经营。生计性经营往往不大考虑生产成本的场所差异,也一般不会意识到最小成本,也不会受最小费用指向所左右。而企业性经营与其说关注成本最小,莫如说关注利润最大的区位。
    第四,工厂区位是由工厂经营者所选定的,而这种决定也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因素。即使是完全同样的外部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以选择完全不同的区位。同时,对不同的工厂经营者而言,有关最适区位的信息获取是有差异的,不可能获取完全的信息。即使是能够获取完全的信息,工厂经营者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有差异的。
    第五,技术进步,使得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下降,以及替代原材料的使用,都使最适区位发生变化,原料地指向弱化,消费地指向增强。技术进步使得产品发生从重、厚、长、大向轻、薄、短、小发展,加之交通手段的发展,使得运费对工厂区位的影响越来越小。
    第六,交通发达,使得在产品价格中的运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例如,电子产品(集成电路)中的运费所占比重只有千分之一。现代工业生产对于安全、快速的交通运输体系的支持,加之产品的轻量化趋势的加强,工业区位选择的空间余地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工厂趋向于空港区位、高速公路出人口区位。
    第七,其它诸如地域政策因素,政府在一些地区鼓励工业发展而在另一些地区则限制工业发展,直接影响到工业区位的选择。特别是在企业规模与分工厂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生产和管理相分离,工厂决策更多取决于企业战略等。
    总之,当今世界由于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带来了原料使用量和劳动费以及运费大幅度削减,本来属于原料地和劳动供给地指向的区位类型现在已变为消费地指向区位类型,特别是一些尖端技术工业布局受地域束缚极小,工业区位的选择范围扩大。在这种条件下,工业区位出现了新的指向型,如临空型、临海型和高智能型等区位类型。这些类型的工业区位不能直接地套用韦伯的理论。尽管如此,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还是不容忽视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区位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