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二十多岁时,趴在学校宿舍的上铺,看到令狐冲如此说。
奥运的脚步声已经很近了,但奥运大餐中的旅游之花,却并没有在这收获盛夏,结出成熟的期待之果,热烈的憧憬后,除了几只小白蝶的翻飞,只剩烈日下聒躁的蝉鸣。
奥运之年,旅游业内低迷的情绪,正与奥运热情一般,日益发酵。
基金分析师说:奥运会给相关涉奥的概念股带来丰厚的增长。话音未落,这几天又改口了:奥运旅游概念股并不是香馍馍。
其实,景区、旅行社、酒店都早已感受到出游人气指数的跌落,入境市场的锐减,使人不得不联想当年“抗非”时的尴尬。
国内的旅行社纷纷把目光盯在了自由行的蛋糕上。每一次整体行业市场的低谷,都会导致一次行业内格局的变革与调整。中国的酒店业刚从投资的泡沫中冷静下来,发现除了豪华五星与雷同的经济品牌外,差异化主题酒店、度假酒店成为日益发展的休闲度假游的新宠。而中国的景区,除了极少数老牌著名景区外,绝大多数正面临着从观光景点到旅游目的地转型的蜕变煎熬,没有认知这种山雨欲来的紧迫,就不可能产生变革自我的冲动。失去的,是产业升级的机遇。
2002年,我在给《桐乡通迅》一稿中,写道:在中国古镇旅游产品中,谁率先踏上休闲度假目的地之路,谁就会笑到最后!
加油!奥运;加油,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