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活记录杂谈 |
今天女儿回家,准时下班。吃完饭,捧出故纸,一张一张翻来。厚厚几叠,似乎是当时对镇上房屋用途、产权归属的调查统计资料,竖立的油印表格,列着“商店或住户、产权所有人、使用商号或户主姓名、所属区镇村组、坐落地址门牌号数、房屋格式等级及间数、租额、备考”这几项栏日。表多用蓝墨水笔填写,每家统计栏下都有一个鲜红的手指印。表的右下方赫然有一紫色油墨长形条印,写着“中华民国卅七年拾月廿六日验讫”的字样。
1948年,距今己有六十个年头了。
脆而薄的黄纸,翻久了鼻孔中有些发痒的感觉,恍若掉入了二代人前这个老镇的老街上。脚步悄然无声,但脚下条石板坚实而真实,仰头望去,是一个又一个祖辈的生息身影。
屏息浏览, “阮恒德、吴恒茂、文宜斋、恒大昌、大生源、公兴……”,每张纸上都跳出几个富甲全镇、声名显赫的老店商号名称,透过这些老辈先人常挂着嘴边的响声名头,仿佛可以看到那临街店招上榜书大字的金光。还有“电话局(一间)、邮政局(四间) ……”等公用单位的设立,彰显着这个二省三府七县交壤之地的浙北巨镇昔日商业帝国的繁荣气势。只是当时历经战乱,正期待新朝代的更替,商业的高峰己经在社会转型前夕露出衰落的下滑迹象,“陶复昌”己经“歇业”,而全镇首富“徐东号”的房屋已经空关。
时间抹灭了许多曾经为多少人熟悉的具像,但记忆却顽强地攀附在历史每一个鳞片上,人们总是可以拾起那怕极细微的遗存,去窥探曾经的基因,解读那失落的旧梦。
“王会悟”。我居然看到了党的“一大卫士”、李达夫人的房产登记—―16组21户、乙等三间自住。脑中跳出一个想法,何不查查自己家的祖屋?在“青镇区第十一保”册上,我找到了“利济”组(北栅原有利济寺),似乎是小店高度集中的街道:
张宝源(乌镇唯一的银楼老板),但当时三间店面以一斗米一月租金,租给竹匠铺;
黄阿炳
潘周氏
陈茂生
俞荣波
吴金泉
潘阿培
……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潘三娜”(祖父解放前曾经的名字)――2组20户,丙等三间,自住。我拨通父亲电话求证,把旁边户主名字一一报了过去,“潘申伯、潘阿八、潘荣达”,电话那头,父亲声音一下子大了许多,说:“这都是我们自家人啊!”,听了许久,才等到老爸将这些人家的故事以及血缘联络图讲完。
祖父,一位从小照管我长大的慈祥老人,他老人家大概不会想到,他的孙子,在六十年后,在一堆故纸中,把他的姓名找了出来。
看到祖居旁边“邬宝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