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杂谈 |
“当中国真正崛起成为世界强国时,是能输出自己文化的时候”----论坛中一位青年中国学者的发言论点,听了颇为欣赏,立马锥刻脑中。今天,我们扬眉的是世界制造加工能力,但我们可能未曾警觉到我们的文化本土正在受到侵袭。就如美国大片的精采,不仅让整一代人对电影的口味有了彻底的改变,而真正让我们警醒的是,其背后的美国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己经让整体思维习惯产生了改变,无论是从MP3中传出的爵士节奏和RAP中文唱法,还是遍布街头的麦当劳、必胜客,也许,基因的变异就是如此开局。
中午,在上海外滩与法国老总统德斯坦共进午餐。席间,这位八十一岁的老人,反复说的一个话题是文化。他说,保持文化独立性是许多欧洲人反对全球化的理由。而他本人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一种痴迷的敬重。以前别人问他中国时,他只知道长城、西安,他觉得一个总统,不能对一个占了世界六分之一人数民族的文化了解如此之少,所以他坚持学中文,目前已经掌握了七百多个中文单词。
在我听到这位至今在欧洲政坛仍有巨大影响力的老人,十分自如地引用孔子的话时,却突然浮现了前两天电视上见到的,另一个流利汉语的新任澳大利亚总统陆克文。
如果说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外在表现,文化才是这个国家的尊贵名片,中国的崛起,使许多西方人士需要读懂上面的内容。
但是,我们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是在玩票,还是真正自信地在传承?
文化需要包装,作为人类四大文明的主杆之一,唯独中华文明从未间断过。我们的悠久生命力,在于我们文化价值观与欧洲西方文明有着完全不同的认知。西方讲“利”,我们讲“义”;西方以“个人”为中心,我们以“自然、天地”为首义;西方认为人性为恶,需要上帝救赎,我们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要修身治国平天下。总在想,西方对中国屡屡傲慢的指责、苛求,是否就因他们没有认识到彼此文化上的差异性。只是在今天,我们似乎还没有学会传递、更不用说传播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除了一些套话和对西方文化的讨好性模仿外,我们甚至连并不“灿烂”的韩国都比不让,几出韩剧居然让国人从老到少,完全沉浸在“哈韩”之中。
文化也需要保护。今天,我们急切地让柏油马路代替石板街道,曾经熟悉的近距离的擦肩而过,变成了小心翼翼的车辆交会,现代文明是如此之快取代和打败了传统文化,只是我们处在各式“欧洲城”中,我们是否想过我们走进了别人的家园?
夜半乱弹“文化”,不为别的,只是想安慰将进入梦中的自我:文化定将真正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