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 |
分类: 地灵人杰 |
我并不是文学爱好者,至今见王安忆也只有二次。
初识王安忆是在2000年11月,乌镇茅盾文学奖的颁奖会上,我看到了一个颀长身材,剪着朴素短发的中年女子身影。颁奖时,才知道她就是获奖的著名作家王安忆。
三天的颁奖活动中,凑巧好多场合我陪在她身边。与许多与会很多著名作家的活跃与健谈相比,王安忆很少讲话,总是安静地倾听别人,旁边几乎时刻跟着她的丈夫,因王安忆当时身体不太好,所以前来照顾。他们夫妇一样地朴素安静,总是生怕麻烦旁人的样子,如同是一对刚从校门出来的学生。
也是在这次会上,我向王安忆说起寻找木心先生的事,王安忆说:“我知道一个人,就是木心先生的学生陈丹青,他俩都在美国,我可以联系到陈丹青”。说完她认真地拿出一张纸记下我的电话和地址。
王安忆非常谦和和诚恳,只是在游览东栅财神湾时,她流露了少有的兴奋,让丈夫给她拍了照,她说乌镇太美了,真想生活在这里。她又说:乌镇不要象周庄一样,到处是商业气味,乌镇应塑造成文化的乌镇。
那天,下着淅沥小雨,,我陪着王安忆夫妇到了老街上的茅盾故居。王安忆神色凝重地伫立了很久,对我说:茅公对我家恩重如山。我妈妈茹志鹃在58年写了《百合花》,正值反右,作品险些被定为“大毒草”。危难之际,与我妈素昧平生的茅公亲自在《人民文学》上写了一万多字的文章《论最近的短篇小说》,全面肯定了我妈的小说,并将小说在《人民文学》上全文刊登。
王安忆又详细地给我介绍了旅美作家聂华苓在美国国际写作中心的情况,她说她在那里呆过,有许多世界性的作家都会选择在不同国家的国际写作中心呆上一段时间进行文学创作。
乌镇完全具备这个条件,到时我也一定来住上几天!她说道。
第二天颁奖活动还是下着小雨,活动结束前市委、市政府宴请嘉宾,当时乌镇还没有像样的酒店,所以与会人员住宿和宴请,都安排在县城新世纪大酒店,等我忙完会务后,听到了王安忆在宴请后己经直接回上海了。
一个星期后,酒店总台打电话给我,说有人给我留了东西,到了一看,是王安忆留给我的:一本是她所著并亲笔签名的散文集《蒲公英》,另一件是前几天活动时,因为下雨,公司给每位到会者发的一把白色的雨伞。留给我的书中夹着一张小纸条,王安忆用工整、细小而娟秀的字迹写着几行字,留下了她的电话,谢谢我的陪同,并告诉我雨伞转还给公司。
一直到今天,回想起此事来我都感慨万分。乌镇这些年来,各种大型活动几乎每年都要举办多次,每年也不知要接待多少位知名人士或大家,因为经常遇到多雨,公司每年会定做一大批雨伞,分送给适逢下雨的来宾。但除了王安忆,公司从未收到过一把事后归还的雨伞。当然,这十元不到的一把雨伞,公司本意也是给来宾,兼作宣传的。
但是,王安忆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归还了这把雨伞,小小一把雨伞,折射了这位艺术家一丝不苟的人生态度。
往后的日子里,经常也会接待各类名人,经常也有“名人”或靠着“名头“的准名人,总是不断地提各种要求,甚至有个别“作家”因为入住后认为房价打折不够大,当场就威胁说回去要组织人写乌镇的负面文章。
每每这时,我眼前总是浮现出王安忆的这把雨伞来。
半年后的一个下年,陈丹青拿着王安忆写的地址,找到的我办公室。
一年后的一个傍晚,我在上海同济大学作专题演讲,在校外马路边的一个小店吃快餐,突然在临窗的玻璃外有两个熟悉的身影,是王安忆和他的丈夫。王安忆一如以前见到的朴实,正从店前走过。
王安忆,您好!
25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