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地灵人杰 |
卸去多副行政担子后,总算可以挤一点时间读书了。很爱乌镇的史书,每一篇、每一页都会读出这个古镇的伟大与不凡,如同一件深埋于地下千年的青铜器,用心,每拂去一点尘土,就会露出一片惊叹不已的雍容和博大。
(一)湮没逸才
卢版《乌青镇志》的纸张已有些薄脆。在《人物》卷中读到了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劳乃宣(1843-1921),字季宣,号玉初,别署矩离,晚号韧叟,劳氏为青镇旧族,祖父寓居苏州时入籍乌镇。
劳乃宣的名字之所以觉得眼熟,是因为我曾在鲁迅先生的《门外文谈》一文中,读到过有关他大名有趣的描述:
劳乃宣和王照他两位都有简字,进步的很,可以照音写字了。民国初年,教育部要制字母,他们俩都是会员,劳先生派一位代表,王先生是亲列的,为了入声存废问题,曾和吴稚晕先生大战,战得吴先生肚子一凹,棉裤也落了下来。
大先生以他一贯的笔法,让我读得哑然失笑。但从镇志走来的劳先生,却不仅是因为他是这个镇上历代辈出的几十位进士之一,而是在他身上,有着许多影响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不俗之举。
劳乃宣先后在上海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当了三个月的监督(相当于校长),后在杭州的求是大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当监督两年多,在1911年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的总理(校长),查阅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校史,会发现这三个最著名大学校长任史上,都有着劳乃宣的名字。也即说,近百年前,我的这位乡人一人就曾先后做了中国三所名牌大学的校长。
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在我们这个城市,在他走出去的乌镇,却很少有人提到他,不知是因为历史轻轻地疏忽了他,还是他轻轻地触痛了一段后人不愿提及的历史,可在劳乃宣政坛失意之后的诗作中,这位多年飘泊在外的老者,却把他所处镇的县城—桐乡放进了他诗赋中:
南云望断故山苍,
且荷犁锄倚太行。
渔父笑人殊楚泽,
居民爱我即桐乡。
漫将食藿歌空谷,
便拟搴薇步首阳。
回顾觚棱天尺五,
临歧惟有涕浪浪。
----《归耕釜麓出都感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