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分类: 吟走 |
这次活动,应该是桐乡市城市形象一次史无前例的推广,活动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一万多条应征口号的响应。
旅游形象口号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最有代表性的标签。记得新加坡这个岛国旅游主打口号是“非常新加坡”,确实把这与桐乡一般面积大国家唯恐被忽视的张扬喧嚣到了极点。与上海市形象口号“精彩每一天”的自负相比,山东聊城的“江北水城”就有点背典忘祖的不自信了,给人以粗犷的山东爷们硬顶着江南嫩娘粉妆博出彩的味道。成都市用了“一个来了不想走的城市”的大白话,而昆明市的“你昆明了吗?”使人看了如坠云雾,但却再也忘不掉这句语法混乱的口号。
以今天资讯如此发达,传媒如此多样的年代,依靠一首歌或一句口号,炒热一个城市、一个景区几乎已不可能。实际上,再好的形象口号,也是一撮味精,加多了,适得其反。
个人以为,好的城市形象口号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
一方面是口号本身是否具备强烈的冲击力。
1、旅游形象口号的诉求目标。旅游形象口号可侧重于旅游目的地的推广,也可将城市形象轮廓的树立作为主目标。作为桐乡下属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乌镇多年以来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形象推广系统,而桐乡的旅游形象口号应填补新兴县级城市的形象识别空白;
2、旅游形象口号表达的形式选择。旅游形象口号形式基本可分为描述性和抒情性两大类,后一类的表达撇开了一切与表达城市相联系的具像,纯粹是一种刹那心情片断表达,以独特的节奏意境让人过目(耳)不忘。近年来所有成功的城市形象口号基本采用了后者。无锡最近改了形象口号:“无锡是个好地方"!直白中透出了百姓口耳相传的亲切。
3、口号中的主体关系。乌镇的确是桐乡旅游的亮点,但只是局部而非整体的替代,在有限的字数限制范围内,如果把“乌镇”、“桐乡”作为同一号的主体,不仅会使已先入为主的“乌镇”媒体语言削弱另一主体“桐乡”的中心地位,且对大多数不了解属隶关系的人而言,总以为“乌镇”与“桐乡”是一般的“乡“与“镇”的关系。以前曾在接待客人时,就有客人说了:就在镇里(乌镇)吃饭吧,不要到乡里(桐乡)去了。因此,我认为在桐乡的形象口号中,可以不强调“乌镇”,而重点突出桐乡是一个“城市”的概念。
4、形象口号的组成元素取舍。桐乡一直以“古镇、名人、市场、菊花”为四大名片,而这四大组成元素中,前三个都不具备桐乡市的独特或不可替代性,唯独“杭白菊"才是桐乡独有的魅力,择其关键,才能锥目不忘。
所以说,好的城市形象口号不是面面俱到,什么都说全了,就什么也没说到。
解读的另一面是口号后的推广宣传。
无论口号是否精准,口号产生过程是一种宣传的启动,而持久的效果来自于口号后系统持续的跟进推广。脑白金的家喻户晓,不在于其口号本身的文化感染力,而是不得不看的反复。旅游形象口号也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品牌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当然这是后话,但我们确实应该在提出口号的同时,对旅游形象作更深入的包装、完善、推广。
做完了评委,也忍不住手痒,也贡献二句:
“一个闻到菊香的城市——桐乡”
“菊香之城——桐乡”
一时兴起,权当一块砖头。
再说,裁判员也不一定强过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