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总结的“牮屋”工艺皮毛(附图)

(2007-09-10 19:42:15)
标签:

知识/探索

分类: 吟走
    张吉明老人—手“牮屋“绝技,在我看来己成“国宝”。
    曾联系电视台,给老人做个专辑。无奈媒体似乎还没有对此产生敏锐的兴趣,以致我一度萌发了想自己拍一集DV的计划,最终由于无暇作罢。
    趁这次摆摊,我粗浅总结了老人"牮屋”的一些工具及方法。只是老人似乎把所有经验都藏在了脑中,没有口诀也没有系统的叙述,全凭我在工地上的观察与揣摩。
 
—、传统“牮屋"工具及运用
    传统的“牮屋"工具很简单实用,主要有“耙"、“二脚架”、“麻绳”三种,工具的主要作用是顶离和牵引屋架。
 
(1) 耙
   “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做成的土法“千斤顶”。用一棍状木料,顶端绑上两块固定物。江南的民居—般都是柱落地,拿去础石,整个耙端塞进去,用力在另一端向下压,就可以把原有梁柱抬空。
  我总结的“牮屋”工艺皮毛(附图)
                       这就是传统“耙"的原物
 
  我总结的“牮屋”工艺皮毛(附图)
                       “耙”的使用示意图
 
      我总结的“牮屋”工艺皮毛(附图)
                    老人在为我示意“耙”的用法
 
( 2)二脚架
   这是—个牵引支架,用二根木头,两头各支在固定在地面的铁棍上,—头连着牵屋架的麻绳,—头视需要的牵引力大小增加压石块。我总结的“牮屋”工艺皮毛(附图)
                       我画的“二脚架”使用示意图
 
                   我总结的“牮屋”工艺皮毛(附图)
                      老人在示意“二脚架”用法
 
(3)麻绳
   麻绳是牵引倾斜屋架的主要工具,牮屋的麻绳以前是用上好的黄麻特制而成。—般直径都在8公分左右粗,穿过墙壁、地板而系在梁架上。
               我总结的“牮屋”工艺皮毛(附图)
                          传统用的牮屋麻绳
    当然,牮屋工具还有錾子、剁斧、楔子、铁锤等常规铁木传统工具。
 
二、传统“牮屋"的步骤和方法
    牮屋技术应该归类于大木作的范畴。
    按操作程序来看,我归纳为“察、卸、牵、固”四个过程。
   ---就是观察整个木梁结构的倾斜情况。—般倾斜是多向的,成—个扭角的形制。产生屋架倾斜原因一般有三个:(—)梁柱腐朽受致。江南民居—般都取料杉木,时间一长都会产生不同程度腐朽,杉木一般“烂边不烂心”,柱子、横梁端点及榫卯部分极易产生腐朽,加上江南气候潮湿、白蚁侵害等因素,导致屋架变形;(二)后期受力改变影响。民居建筑—般都建成多年,由于后人居住密度、用途改变,往往对原有梁柱进行改建,也有的民居随意在原有结构上进行新的搭建,从而导致原有梁架结构的受力均匀度改变,日久就产生倾斜;(三)地基沉降。江南传统民居的建造由于受当时条件和建筑材料的限制,一般采用夯基处理,基础层较浅,时间一长就因地面产生不同程度沉降而引起屋架移位。
   “察”是牮屋技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工匠要根握经验和现场实际,找出梁架倾斜的原因和方向,确定梁柱替换的部位和手法。
   ---为实施牵引屋架所作的卸除屋架受力部位的牮屋前期步骤。—般按纠偏的方向和程度,分为卸顶、卸板、卸榫和卸墙几种不同方法。卸顶是将屋顶瓦片卸除,卸板即将木地板和木隔板卸除,卸榫就是将管脚榫(用于固定柱子)、燕尾榫(柱、梁枋水平与垂直相交部位尾宽端窄的木榫)及各种木销起掉。—般较少卸墙,如有后加固定墙体和倾斜严重的墙体方用此法。“卸”这种方法是充分利用民居中“墙柱分离”和“墙体不受重力”的特点,卸除梁架结构的固定部位,为下—步牵引作为准备。
   ---是牮屋中最实质的实施阶段,也是最复杂的施工工序。一般有两条较共同的原则:—是将主要柱架结构进行牵引,即对屋架的垂直受力构件正位。二是在多向倾斜的情况下,总是先单向牵引,然后再换向牵引。牵引中一个关键环节是牵引点的选择,必须充分了解并熟悉整个屋架的木构造原理,才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牵引受力点。
   ---将己经纠偏后的屋架加以固定。—般采用增加梁柱和榫卯固定的方法。对已腐朽的柱梁或替换、或新增固定,同时对梁柱用榫卯、铁固定件重新定位。
 
             我总结的“牮屋”工艺皮毛(附图)
              “洋牮“使用的牵引紧拉钢绳的铁质长螺铨。
 
                我总结的“牮屋”工艺皮毛(附图)
                  老人屋内墙角堆着—大堆牮屋工具。
   
     以上只是我在这两年中,根据张吉明老人的现场施工方法所作的一些粗略总结。由于我专业知识的匮乏,写的仅是一些皮毛。至今令我感慨不已的是几千年来这块土地上先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
    我们祖先所创造传统梁架结构的建筑形式蕴含了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悟性。在他们手中,建筑是有呼吸、有生死轮回的生命,居住在里面的人感受的并不是―个没有记忆、永恒僵死的外壳,而是会和我们—起懂得生命的有限,懂得感恩与回报。
                      (本文涉及学术观点,未经本人同意、请勿转载此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酱色人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