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节前夕怀念烈士蔡克难!

标签:
情感 |
当年内蒙古日报对烈士的报道。
军区表彰蔡克难的通报;蔡克难生前英姿飒爽。
——————————
他是她的初恋情人,他勇救战友牺牲,把生命和青春永远留在了内蒙那片遥远的草原上——
一次跨越万里的心愿之旅
“在那遥远的草原上,有我永远的牵挂。”
7月,在武汉人的概念里有骄阳,有炽热,有汗水。而在程秋萍的心里,7月,却只意味着思念、泪水和一份难以忘怀的情缘。35年前那个黑色的7月30日,给她留下永远的伤痛。她一直无法从那段回忆里完全走出,因为心中还有一个一直未能了却的心愿。今年7月,她再也坐不住了,她觉得应当尝试着去做点什么。说是告慰英魂也好,说是了却心愿也好,她相信,就算尝试没有结果,她的7月,也不再会满是伤感,因为她至少努力过。
程秋萍,59岁,武汉晚报记者,已退休。今年7月,她鼓起勇气给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写了一封信,信中,她说出了一个埋藏心底35年的心愿。
一个深藏于心35年的约定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你们好!我是武汉市的一名退休干部,虽然与内蒙相距遥远,却一直都很关心这个“遥远的地方”,因为我与这块陌生的土地有着一段难以抹掉的情缘。
初恋往往是刻骨铭心的,我的初恋男友蔡克难就是在内蒙牺牲的,突然间失去了他,是我多年的心痛!
他是1976年从武汉入伍。1979年7月30日,他勇救战友光荣牺牲,年仅23岁。我与蔡克难的交往源于我们父辈之间的战友情。我俩之间也算是青梅竹马,成长中的频繁接触,使我们之间纯真的兄妹情渐渐演变为了恋人之情。
蔡克难是个重情义的人。1979年初,他来信说,他年底就要转业,并承诺在转业前会带我到内蒙——他战斗生活过的连队去看一看,认识一下共同训练共同成长的战友们。接到那封信,我非常兴奋,心里一直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未曾想,由于他的突然牺牲,这一期盼在我心里一搁就是三十多年!
我希望通过你们的帮助,寻找到我心中的蔡克难,寻找到他的战友,以完成这苦等了35年的夙愿。缅怀英雄是为了让革命的传统重新回归,正能量永远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期待你们的帮助和支持!
程秋萍
2014年7月于武汉(内容有删节)
特殊的寻找圆她青春之梦
信件寄出的同时,程秋萍也向本报《寻找》栏目说出了这桩心事,盼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持,早日圆梦。
一个短暂而璀璨的生命,一段难以忘怀的牵挂,一份令人心碎的约定……哪怕再难,我们也要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她。得知程秋萍有这样一个心愿后,本报记者立即联系了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两家媒体联手展开了艰难的寻访工作。几天前,记者终于与内蒙古军区某骑兵营取得了联系,这支部队是蔡克难生前服役的部队。该营领导得知程秋萍女士这一心愿后,感动之余十分重视,当即答应尽力寻找蔡克难生前的战友。
35年过去,桑田沧海,当年的战友散布全国各地。经过苦苦查找,骑兵营终于联系上当年蔡克难所在连队的副连长张新平,更令人欣喜的是,他们还找到了被蔡克难救起的战友刘永亮。
刘永亮如今生活在河北张家口市尚义县农村。35年过去了,35年前那生死攸关的一幕,每天都会在他心里回放好几次。这么多年,他都是在无限的懊悔和感恩中度过。他说不管家里多困难,一定会与程女士一起去蔡克难的牺牲地祭拜。如果程女士允许,他还想在八一建军节前后去武汉为恩人扫墓。
闻知这一喜讯,程秋萍先是沉默,而后是抑制不住地抽泣:“也就是说,我真的可以去内蒙草原他牺牲地看看了,也可以见到他曾经的战友了?”深藏于心35年的愿望即将实现,程秋萍反倒有点不太相信了。
蔡克难危难之时勇救战友
心愿即将实现,直到这一刻,那段深埋在心底、平日从不敢正面触碰的尘封往事才肆意地涌上心头。
1979年7月30日凌晨4点,内蒙古军区原骑兵一团接到紧急任务:洪水正向部队驻地附近阴山脚下几千亩成熟的麦田涌来,部队全员上阵,“虎口夺粮。”蔡克难所在连队奉命前往灾情较重的中后旗德岭山公社,蔡克难、张新平、刘永亮等5人担任先遣小分队。
阴山脚下,暴雨淹没了往日熟悉的道路,深浅难辨,但为了抢时间,战士们不顾一切策马疾行。突然,走在最前面的战士刘永亮连人带马掉进3米多深的渠坑里……危难之时,蔡克难翻身下马,他甚至连皮革护腿和武装带都没来得及脱下,就跳进了急流中。洪水已吞没了刘永亮的身影,蔡克难和随后下水的副连长张新平几次探摸到了他,但都没拉住他。
与洪水起起伏伏搏击了几个回合,蔡克难的眼部受了伤,气力也将耗尽。岸上的战友望着水中时隐时现的蔡克难和刘永亮,焦急万分。这时,大家看到蔡克难再一次把头仰出水面,只见他深吸了一口气,一头扎进水里。奇迹出现了,刘永亮终于被托出水面,与此同时,战友们看到了蔡克难拼尽全力伸出的那双手,这是战友们最后一次看到蔡克难。当战友们把刘永亮从水中拉出时,蔡克难便骤然沉了下去,再也没有起来,水面上只缓缓漂起了一顶缀着红五星的军帽……
事后,当战友们从洪水中打捞起蔡克难遗体时,他那刚劲有力的两只胳膊依然顽强地向上托举着,仿佛他仍旧放心不下遇险的战友……
蔡克难被追记二等功。当年8月初,蔡克难65岁的父亲将爱子的骨灰带回武汉,安葬在武汉市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
跨越万里的心愿之旅
程秋萍最后一次收到男友蔡克难的来信,是在1979年3月。那封信里,他说他年底就要转业回汉读大学了,转业前,他会邀请她去他的部队看一看,走一走。一份无以名状的喜悦感充盈了程秋萍的心头,她感觉幸福好像就在眼前。
而此后,等待程秋萍的是一段莫名的死寂,一直到当年年底,蔡克难再也没了消息。也许他回汉成了大学生就不愿理我了吧,伤感中,程秋萍打算烧掉他所有的来信。可火光中手一软,还是留下了3封。
年底的一天,蔡克难的父亲找到程秋萍,老人鼓足勇气向她道出实情。那一夜,年轻的程秋萍哭了整整一宿,那一夜,年轻的程秋萍立下这个心愿:到他牺牲的地方看一看,为他酌一杯薄酒,听他聊聊当兵的故事,听他轻诉埋藏在心里的思念……
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赵海获知程秋萍的心愿之旅后,也主动联系本报,愿派员随行到烈士牺牲地凭吊英烈,更多搜集先烈生平事迹和珍贵遗物等,以传承爱国主义教育。
就要出发了,程秋萍的行李很简单,但她却没忘了带上四样东西。一样是高中时,同学们流行穿军装,他见她的军装旧了,送给她的一件新军装;一样是那三封没有烧掉的信,还有两样是武汉的烟酒。程秋萍说,他不嗜烟酒,这是为了让他感受一下家乡味道。
带上积淀了35年的哀思与牵挂,程秋萍将在内蒙草原上了却心中多年的遗憾。昨天,本报记者飞抵内蒙,将记录这次不同寻常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