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310260065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内蒙古草原祭敖包的起源》
(2012-06-05 15:52:25)
标签:
杂谈
又要到草原旅游的黄金时期,很多朋友开始喜欢到草原旅游,内蒙古大草原不仅仅是风景秀美,而且有着悠久的蒙古民族历史。在博客中也有朋友问我一些草原上各种活动的常识,可惜我也不太明白,在网络中找了一些有关内蒙草原的常识资料,结合我去年到草原拍摄的照片,为您到草原旅游提供一些常识。先发一篇《祭敖包的起源》,供您参考。(资料来源于网络)
蒙古民族祭敖包的习俗渊源已久,其所祭祀的内容十分丰富。蒙古民族的萨满教崇拜蓝天。
在蒙古人的心目中,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就是
"
长生天
"
,蒙古人赋予它以极大的神力。
《元史》卷
72
有关于祭天习俗的记载:
"
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
尚纯
,
帝后
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
古远
,报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
"
在古代蒙古人的观念里,天和地是浑然一体的,认为天赋予人以生命,地赋予人以形体,因此,他们尊称天为
"
慈悲仁爱的父亲
"
,尊称大地为
"
乐善的母亲
"
。
他们还崇拜山岳,崇拜河流,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神灵掌管着。蒙古人因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握这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这个别的圣地就是所说的敖包。所以祭敖包不是单一的祭天或祭地。祭敖包是祭各种神灵,是个综合概念。
这种圣地是各氏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所建,它起源于氏族社会。具有祭祀祖先留下的这片天地这方山水的意义,因而是祖籍的一种表征。蒙古语中姓氏一词,就是由敖包一词演绎来的。内蒙
乌审旗
的哈德亨、艾
古尔
斤、赫赖德、察哈尔等以氏族为单位供奉的敖包,就是乌审旗的十三个氏族的名义供奉的,因此敖包是氏族的标志,是旗徽的变形。
关于敖包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古时候,茫茫草原,辽阔无边,天地相连,方向不好辨别,道路难以确认,边界容易模糊,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垒石成堆,当作标志。敖包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正如《
清会典
》所记:蒙古
"
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
"
。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护神等神灵的场所,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选址建造。
敖包所祭,最初是自然的神灵,尔后又包括祖先的神灵。总之敖包成为神灵所栖之场所。敖包成为某一氏族,某一苏木、某一区域的保护神。
方观承
《从军杂记》云:
"
峰岭高处,积乱石成冢,名鄂博,谓神所栖……
"
纪昀
《乌鲁木齐杂记》云:
"
鄂博者,累碎石为蕞以祀神……
"
所以它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圣地。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如诗如画的草原》
后一篇:
《明清时期房山水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