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末代战列舰的一些基础资料:

(2009-03-11 01:16:11)
标签:

军事

战列舰

海试

航速

俾斯麦

美国

看到大家对末代战列舰讨论的很热烈,这里就献丑贡献一些基本资料。

第1.

94式是否有具体穿深数据留存?

其实有原始数据。其中,2万米穿透566毫米垂直装甲。3万米穿透230毫米水平装甲。穿深极限864毫米。根据这些数据,2万米-3米万距离内,除了搭载舰本身(设计要求可以抵御自身炮弹),几乎没有一艘实际建成的战列舰能够幸存。

第2。

俾斯麦的381(实际是380)

对德国海军的作战目的而言,380毫米火炮的确是“足够”了。这主要是受假想敌的影响。英国海军的406火炮,弹丸重量轻,只有929公斤。初速797,最大射程36000米多一点。可能是同时代406炮里威力最小的一款。

而德国海军的380,弹丸重量800公斤(同量级也算偏轻),初速820,最大射程36000米不到(因为仰角太小,只有30度)。值得一提的是,这款炮的身管比mk7还重一点!

比较一下,英国406弹多出129公斤,德国380弹则初速高。射程接近。综合威力可能差不多。

其他英国炮:381炮弹比德国人重,但只有3万米射程,实在太近;初速又低,在德国人面前吃亏是肯定的。这炮只能按一战标准衡量,大概也是二战同量级舰炮威力最小的一款……

英国新式的14英寸倒是使用重弹,但毕竟只是14英寸721公斤的弹丸;初速757,偏低,最大射程35000米多一点。完全不是德国人的对手……

看来看去,当时庞大的英国海军,弹丸重的重,轻的轻,标准参差不齐。初速一般甚至偏低,射程普遍比较短。几乎没有一款炮对德国人具有明显优势(除了升级版的406)。

装甲防护上,俾斯麦采用的是二十年代的老式设计,即垂直重甲+外倾防御板。垂直防护能力要弱于衣阿华。因为衣阿华的主装甲板虽然薄一点,但采用了19度内倾和单层防御,实际防护是430毫米量级。大和装甲带与衣阿华很像,为410毫米20度内倾,实际为560毫米量级。

俾斯麦的高速设计,按袭击舰的思路理解,主要并不为了炮战。而为了摆脱对手方便。毕竟英国人有数量优势,实在顶不住了,俾斯麦至少能跑。

 

不过呢,俾斯麦的假想敌也只能设定为英国:鲜为人知的是,法国海军的380炮质量比德国和英国高多了!弹丸884公斤,初速830,射程和94差不多!意大利的381威力更大……在欧洲海域,俾斯麦的380其实只能在没落的英国海军面前耍威风。

 

苏联级没有竣工,对德国人来说也是好事。因为俄国人的火炮威力具有压倒优势。否则吕佐夫之类的船怎么能在波罗的海蹦的那么欢?

 

俾斯麦对付没落的英国海军的确比较潇洒。但放到超级战列舰和重型航母群满天飞的太平洋,地位就不同了。美日的老式战列舰的大炮都现代化改进过,不是英国人的标准。一般评判,俾斯麦的实力可能和美日装16英寸大炮的老战列舰差不多(火炮威力小,但防护强一些,航速较快),但比美日的4款新式战列舰都要差。

 

第3。

装甲质量

各国装甲质量很难一概而论。不同厚度、不同批次、不同工艺,都有差异。举例而言,按美国测试,180毫米硬化装甲,日本质量高于美国,与德国接近;300毫米量级的硬化,日本为美国的92-97%;在这个量级,美日装甲又都不如德国;而300毫米均质装甲,美国高于日本,日本却又高于德国……

至于那块660毫米,所谓仅相当于美国84%的说法,其实是不对的(属于我当年理解错误)。因为美国没有这个量级的装甲,根本没法比。单就质量值而言,这块装甲好于日本自己的300毫米量级,与美国300毫米量级接近。

第4。

战列舰的航速标准。

一战后的战列舰,标准航速一般是20-23节(现代化改装后达到25节左右),27节可以算战巡了;条约后战列舰(实际上也是末代战列舰),标准航速27-28节,30节属于高速范畴。末代战列舰中,实际建成的,属于高速范畴的主要是衣阿华和俾斯麦,还有法国与意大利战列舰。其余的多数,包括大和型,都是27-28节的设计航速。

实际航速方面,大和海试(超过69000吨状态)时,满负荷运转27.3-27.46节,超负荷转达到近28节。实战中据说达到过29节(可能是因为燃料消耗后排水量下降所致)。

比较而言,除了战巡标准的衣阿华外,美国同期另外两级战列舰,设计要求是27-27.5节。南达柯达海试航速27.08,华盛顿海试航速26.15。华盛顿最快记录是28.2节(42100吨状态)。速度都和大和型差不多,但这两型舰的排水量要轻3万吨左右。英国同期的乔治五世纸面航速是28.25节。

大和型比较臭名昭著的不是航速,而是燃料搭载量过大。设计要求是7200海里,海试后发现可以达到10000海里。因为“浪费”了重量配额,曾引起过轩然大波,据说一度要追究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