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是一句现下常用的词语。
词典中,纠结的解释是:“缠绕连结,如,紫藤和爬山虎纠结在一起;几桩事情纠结在一起,理也理不清。”
查网络,对纠结一词有更丰富的解释。“纠结,可指难于解开或理清的缠结,也指树木的枝干互相缠绕。唐朝诗人李白的《古意》一诗中:“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中“枝枝相纠结”也有亲情的意思,比如兄弟间,也叫纠结,因为血缘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分开。但通常指不情愿的联系。在动漫、网络中纠结也表示囧。“
由此归纳而言,纠结是人用一种客观现象来形象地形容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或状态的词语。那么,纠结便带有了以下的特征:
一是人陷入了一种困惑或混乱状态,即人处于一种复杂处境或内心思绪处于一种纷乱状态;二是这种状态难于理清和解开,即想不明白,拿不定主意,难于决策,不知如何是好,因而心情烦闷。正如明刘基《述志赋》所言:“思糺结而不抽兮,意恍惚以震悼。”
纠结一词时下的广为使用,一是源于网络,据说纠结一词的流行最早应该是在2004年,当时在一部动漫片中(具体是那个不记得了),一个角色大叫“纠结啊....”。于是,在这个高收视率的动画的洗脑之下,许多人开始了对纠结有了共鸣。
纠结一词的真正流行,是在2006年以后。网络是一个好东西,他能把一切流行元素的扩散速度加快无数倍,纠结就是作为一个网络用语流行起来的。2006年以后,很多博客和日志、帖子和灌水用到这个词,甚至百度贴吧有了“纠结吧”。
总之,“纠结”这个词首先是产生于网络之外,之后在网上流行起来,更多的人从网络了解这个词以后又运用到网络外。
时下纠结一词流行的第二个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导致的人们在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改变,“纠结”的事情与日俱增。这是根本的原因。
纠结之事,一定是左右为难之事。方方面面的因素搅在一起,纠缠不清,剪不断理还乱,闹得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夜不能寐,食不甘味,陷入囧境。
其实,人拿不定主意的事情,一定是在诸方面的、复杂的利益关系的平衡中,难以找到平衡点。因为人本能上都是向往利益最大化的,趋利是人们思维的惯性。但是,现实中,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是不可能什么、什么都让你合适的,人们向往十全十美、两全其美、锦上添花、皆大欢喜....等等,但现实中这样的情况少之又少。所以,人的纠结从根本上说,是主、客观的不对称造成的,即人主观上的求全与客观上的难以求全之间的矛盾。
如果认可这个道理,想不纠结其实也很容易,把主观和客观一致起来就罢了。
人该有追求,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人更该知道自己能要什么,要知道自己能要什么,关键是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准确的定位自己,并准确的定位客观事物,你就会知道哪些能是你的,哪些不可能是你的,去争取可能是你的,别去费力劳神地瞎惦记哪些不可能是你的东西,这样,主意好拿了,你也就不纠结了,心安理得。
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能得什么,别奢望不属于你的,别贪望所有的。上帝是公平的,一个人不可能把这个世界上人们所向往的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揽入囊内。
有这样的心态,不纠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