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城的灯光
(2010-07-19 14:39:58)
标签:
文化 |
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面八方、远远近近的客人前来观光游览。作为当地人,白天是很少有机会观赏古城的,而夏日的夜晚,这里就成为许多市民纳凉消夏、散步观光的好地方。许多的日子里,吃过晚饭,我会不由自主地信步向古城走去。夜晚的古城,喧嚣繁忙的程度比白天更胜一筹。但是,对于一个喜欢清静的人来说,那些繁华热闹的景象并不是能够吸引我的地方,吸引我走向古城的是那些多彩而迷人的灯光。
当夕阳的余晖快要散尽的时候,沿着月河北岸的道路向东走去,远远的就看见古城里已经华灯齐放。地灯的白光映射在城墙边的大树上,不仅使大树的轮廓一览无余,而且通体透绿,像涂抹了一层蜡质的颜料一样,辨不清真假。树木的影子倒映在水里,把河水也给染绿了,直让人分不清河面与堤岸的界限。宽阔的月河水面映衬着古城的灯影,显得有些扑朔迷离。
走进古城的大门,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在柔和的橘黄色的轮廓灯的照耀下,如同白昼一样呈现在眼前。蹲在飞檐上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在灯影里平添了几分神气,比白天更加活灵活现。青砖灰瓦在灯光里也丢掉了白天古朴灰暗的基调,增加了几分神秘和生机。所有临街的建筑,檐下的雕梁画栋在灯光的照耀下,清晰闪亮,各种精美的图案像画廊一样,一一映入眼帘。不论是古老的衙门、店铺、学堂,还是碑亭、牌坊,一个个建筑都是那样玲珑剔透,色彩斑斓。曾驻扎过三品大员的参将署夜色中愈加引人注目,参将署门前的麒麟照壁,在白色地灯的映照下,格外威严肃穆。
“水陆通衢”的大理石牌坊迎面矗立在大街上,镶嵌在牌坊脚下以及身上的射灯把它映照的通体透明、光彩夺目,让你不得不停足注目,仔细观赏。四根圆型石柱的顶端与灯光一起直指深邃的夜空,好像在展示着古城辉煌的历史和独特的区位优势。
台儿庄这座运河古城有着悠久而自豪的历史。《峄县志》载:“台儿庄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庶于明清”。明朝万历年间,大运河改到流经台儿庄,从此台儿庄这座傍水而筑的古城便因水而兴。由于她“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居运河之咽喉”,因而成为南北物资的集散地和重要的“水旱码头”。 出现了燕、尤、赵、万等许多靠港航业致富的大家族。台儿庄因此富甲一方,“为峄巨镇,商贾辐辏,富于县数倍”,居峄县四十个集镇之首。《明史。河渠志》记载:“国家定鼎燕京,仰借东南朝税岁百万担以资京师,唯此漕渠一脉,为之咽喉”。正因为台儿庄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所以封建王朝才设立了参将署,用以保证水运的安全。据专家考证,这里是三千里运河沿线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城。城区内至今依然保留着长达3公里的古运河河道以及明清时期的街巷、码头等遗址,被中外专家誉为“活着的运河”。城区内保存了大量的古民居及水堤、水门等水工遗存。古城城市肌理、道路和水系框架基本完整,历史风貌犹在。这些古迹如今在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她的历史。
牌坊东的大街两侧,是栉次鳞比的各类商铺、学堂、驿站、酒楼等建筑。这些店铺门前与屋里的灯饰,同它们所在的建筑物一样,都有着自己的风格与式样。从外形上看,有球形的、半球形的、圆柱形的,也有方形的、长方形的,有吊灯、宫灯,也有吸顶灯,有照明灯,也有花灯、走马灯;从色彩上看,有大红的、粉红的、橘黄的,也有蓝色的、白色的。五颜六色的灯饰与灯光,将古城的夜色装扮的绚丽多彩。站在条石铺就的街道上,放眼望去,店铺的招牌不同,建筑的风格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屋顶上有青砖灰瓦、朴实无华的,有带起脊飞檐的,有山墙高耸的,有带高低墙的,错落有致,在各色灯光的映照下和谐共生。历史上的台儿庄就是一座典型的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城市。徽商、晋商、浙商、闽商、粤商等云集于此,定居经商,汇集了八大建筑风格,荟萃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世界五大宗教,建有文昌阁、关帝庙、泰山娘娘庙、妈祖庙等七十二座庙宇,形成了开放式、多样性的运河文化特色。
繁荣的商贸流通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台儿庄盛极一时。清代的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南巡时,均曾途径台儿庄,并留下了诗句、古迹和脍炙人口的传说。顺着店铺间的通道折身往南,可以看到古城的内河里有一处石船坊,是专门为迎接皇帝而兴建的。《峄县志》记载说:康熙皇帝从运河登临台儿庄时,曾召集远近的文人名士,举行赛诗会。峄县才子李克敬奉献《南巡雅颂》等两篇诗文,被康熙帝钦点为“一等第一名”,后被拔擢为翰林编修。乾隆皇帝沿微山湖东下,留下了“韩庄水气罩楼台,雨后斜阳岸不开;人在长亭深好处,风帆一一眼中来”的诗句,并题书“天下第一庄”。内河边、凉亭里,还是民间艺人说书唱戏的地方,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欣赏到运河花鼓、鲁南皮影等地方戏曲和江北第一陶的艺术制作,品味一下带有乡土气息的地方文化。
古城内的河道上有几座造型优美的拱桥,跨过任何一座石拱桥,在优雅舒缓的古筝声中,漫步向南,都可以来到了月河的北岸。这里灯光朦胧,曲韵悠扬,好像故意给游人留下了放松与遐想的空间。京杭运河因为航道建设的需要于新中国成立后裁弯取直,在台儿庄城内留下了一段月牙状的运河故道。而今建成开放的古城就在这月河之畔。月河之水通过古城西部的水门与城里的水系相连,使古城内的流水源源不断。历史上的台儿庄就是微山湖下游的洪水走廊,地势低洼,涝灾频繁。人们筑台而居,以避水患,在城内形成了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水汪、坑塘,以及明沟暗渠,与护城河、大运河连在一起,千百年来,形成了特有的水系。重建的古城恢复了过去台儿庄城内汪渠相通、沟渠相连、河渠纵横的原貌,重现了江北水乡、东方水城的风采。
站在水门边的曲桥上,顺着内河向东望去,河道两边房檐上、立柱边一串串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把河道装扮的吉庆艳丽。远胜当年“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景象。广源桥半圆形桥洞上,淡黄色的轮廓灯的光影倒映在水里,勾勒出一个彩虹门一样的迷人的金色光环。偶而有小船轻轻划过,那情景就如梦幻般的图画一样,让人陶醉而迷恋。这个驻足的地点,与水陆通衢的牌坊一样,是晚间游人观望和留影最多的地方。
古城的灯光变幻最多的,当数离出口不远的彩色大屏幕。在夜晚的古城里,这里是非常吸引人的地方。特别是对外地游客来说,屏幕上播放的内容是值得过目观赏的。那里介绍的是台儿庄战役的相关情况。它不断变换的声音、画面和色彩,似乎在提醒人们不能忘记,也不可忘记,这座祥和、富裕、美丽的古城,在1938年春天被战火无情的摧毁过。“三千人家十里街,连日烽火化尘埃;伤心几株红芍药,犹傍瓦砾惨淡开”,参战将士的诗句描述了战后的惨况。在那场惨烈的战役中,3万将士做了国殇,11984名侵华日军葬身于此。抗战初期的台儿庄由此成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恢复重建的台儿庄古城,据说是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的第四座二战纪念城市,这无疑有着一层特殊的纪念和教育意义。
许多次的游览古城,对那里的店铺和建筑总是有点记忆不清,而古城的灯光倩影却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之中。哦,那灯光分明是一种祥和之光、希望之光、自豪之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