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收玉米的感受
(2008-09-22 21:37:09)
标签:
情感 |
如今老家里的秋收,主要的农活就是收玉米。9月下旬的这个双休日正好赶上收玉米的时刻,于是,我便在老家里踏踏实实地干了两天的农活。
收玉米是一件极普通极简单的劳动。除去少数使用联合收割机的农户之外,多数人家靠的是手工。从程序上讲,也就是砍倒玉米棵子,掰下棒子,运回家里后再剥去皮子。收获一棵玉米的工序就是如此简单。在农村里大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干而且会干这一农活。但是,能否干得又快又好,就要看每个人的体力和耐力了。这是对个人劳动能力的一次检验。
住在老家的父母有一块3亩地的玉米,这是我家承包田中最大的地块了。前几天父亲就说,其它小的地块不用你管,等到收这一块地的玉米时你要回来帮忙啊。我明白,七十岁的父亲对这一块地玉米的收获任务今年是有些打怵了,到时候我一定要回家助收。周六上午,接到弟弟的电话通知之后,我便急忙赶回到老家里。到了地头的时候已经是十点多的光景,父母和弟弟、弟妹已经把3亩地的玉米全部砍倒,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掰棒子了。3亩地的玉米被砍倒后放成了6行,我们每人负责一行,一棵一棵地把玉米翻动一遍,一个一个地把棒子掰下来,简单而又机械地重复着这个动作。弯着腰掰累了,就蹲着向前挪动。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掰棒子的活还没完成一半。这时刻,又渴又累,腰酸腿痛。看看日近中午,借着吃饭的时间稍事休息,下午又赶紧投入紧张的劳作之中,直到4点左右才将地里的棒子全部掰完。随后,是一刻不停地将棒子装上车,运回家里。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地里还散落着足有一车的玉米,只能等到明天再装运了。带着浑身的疲倦返回小城的家中时,已是晚上接近8点的时候了。这一夜睡的特别深沉,第二天早上醒来,感到腰部以下像散了架一样,腰部、臀部和大腿上的肌肉酸胀疼痛,两条腿连走路也不听使唤了。尽管如此,我还是硬撑着赶到老家,帮助父母把地里的玉米运回家里。然后,坐在门前的玉米堆边,和父母一起,一个一个地去扒玉米皮。这时的劳动强度比起地里的要轻松了许多,只是时间和功夫而已。看着父母和我一样地劳作,甚至比我付出的劳动还要多得多,心中除去愧疚之外,感到这看似简单的劳动里其实并不简单。它不仅检验了人的体力和耐力,也检验了人的耐性和意志。为文者讲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练武者常说拳打千遍,其意自现。所谓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干的农活多了,自然就会适应。可见,这简单的重复之中,也有着深刻的内涵。
收玉米还是对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考验。田间的劳作,与坐在办公室里的感受截然不同。可能是秋老虎的缘故,今年的秋收时节,气温依旧偏高。虽说赶上多云的天气,可中午时分,阳光照射在身上仍然是灼热难耐。在地里掰棒子的时候,头上的汗水顺着眉毛不断地往下滴,身上的衬衣也被汗水浸透。翻开玉米秸时,潮湿的土地上,像蜈蚣似的草鞋底、肉色的潮虫子、俗称为花大姐的七星瓢虫、发白的软体玉米虫以及叫不上名来的黄色毛虫,在乱飞乱窜,令人心烦。被钻进领口和袖口的花大姐或者肉虫咬上一口,有一种惊心的疼痛,烦躁而又紧张。潮湿腐烂的玉米缨和玉米皮,粘在手上,贴到皮肤上,有种痒痒的感觉。手指头随时还有被玉米叶和玉米茬划破的可能。所有的这些都是不能顾及的。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只有适应了这种环境,克服了这些不利因素,才能把收获的任务顺利完成。这与其他任何事情一样,同出一理。
收玉米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亲情的一次体验。以往的秋收我也是年年回家帮忙,但大多是走走过场。带上妻子儿女到老家里走一趟,帮着父母干上半天的时间,午饭后就回到了城里。属于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的那种。父母也不让我们在家里多呆,他们总是说自己能干的了,不用帮什么忙。今年的情况却是截然不同,母亲因为心情的原因,身体不好,有一段时间连做饭、走路都困难。好在治疗的还算及时,脑梗塞的毛病基本上没有留下后遗症。收玉米的时候也没有比我们少干活。我和弟弟一起帮着父母收玉米,其实不光是为了干活,更重要的是心情。我们多干一点,为的是多减轻一点父母的压力。这种心情也许是那些常年在外打工,不能或不愿回家帮助秋收的年轻人所不能理解的。毕竟我们能帮助干的那点活是太少太少了。收玉米的时刻,也是我们全家团聚、集体劳动的时刻。我感觉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在父母的带领下,和弟弟妹妹们一起共同生活的日子。今年的秋收,我回到家里收获的不只是玉米,还有心里的一份慰籍,和那浓浓的亲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