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城
(2023-05-24 10:54:51)
标签:
旅游 |
漳州古城
厦门距离漳州很近,所以我们刚开始想做汽车前往,但一问,汽车站竟然没有开往漳州的汽车,只有往龙海区的汽车,现在高铁发达,而且很多人自己开车,所以短途汽车没人乘,汽车站都快倒闭了,厦门站到漳州的高铁班次很少,没办法,我们只能坐地铁到厦门北站,那里乘车到漳州就20分钟,20多元,每20分钟就有一班高铁经过,特别方便,从漳州高铁站打的进城也很快,我们刚开始想住柏曼酒店,但到那里后感觉不好,就到了银佳宾馆,后来发现选择是对的,因为通过他们可以顺利到云水谣来玩。
我们到漳州来,一是看古城,二是看云水谣土楼,古城就位于市中心,这是历史建筑、传统文化集中的老城区,你会感觉到“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和台侨缘”,你可以看到“唐宋古城,明清街区,民国风貌,闽南韵味以及侨台文化”。漳州于唐垂拱二年(686)建州,已有1300多年历史,这里“大江南旋而东注,诸峰北环而西顾,山川形胜极佳”,历代的扩建使漳州城成为闽西南汀漳龙的区域性中心和粤广到京津必经之路,整个古城面积约1平方公里,较完整保留了唐宋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自然风貌和“以河为城,以桥为门”的筑城型制以及九街十三巷街道格局。
漳州文庙位于古城内,为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北宋庆历四年(1044)开建,历史上朱熹、郑成功、黄道周都曾到此庙祭孔子。文庙坐北朝南,占地约1万平,沿中轴线为戟门、丹墀、月台和大成殿,古建筑还有明伦堂、棂星门和泮池,大成殿为明代木结构建筑,庙内有多处石碑属不同年代,未代状元康有为也有大书石榜于此,2001年文庙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原漳州府衙门也在古城内近中山公园处,衙门有一小广场,是文武官员举行仪式的地方,闽南语叫“府埕”,长约50米,宽20多米,该府埕的特色是1919年陈炯明主政“闽南护法运动”时,建成欧式外拱廊的二排二层骑楼建筑,非常有特色。在明清古街香港路上,有一座全国最小庙宇叫伽蓝庙,其面积不到6平方米,庙虽小但样样俱全,干净整洁,伽蓝圣王像香火缭绕,供品随时会更新,在深秋蜜柚飘香时分,圣王也享用到香甜的蜜柚,莲花灯总是亮着,鲜花也是水灵灵,旁边还有十几年前的录音机在播放佛教音乐。
中山公园位于古城北端,内有中山纪念亭,总理雕像,另有石碑镌何应钦的《漳州中山公园记》和孙中山的《总理遗训》,公园内的仰父楼为旧太守眷属之住所,后1932年地下党组织在此成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解放后公园内还建起了“漳州解放纪念碑”,在文庙的右前方有一小屋,是漳州诗社的所在地,当年的漳州文坛三大家:林语堂、杨骚和许地山经常在此聚会。
古城内有多条街道各具特色,我们逐一去品味:一、香港路,建于唐代,是早期古城的中轴线,清末民初成主要商业街,老街两边是典型闽南骑楼式建筑,现存有很多民国时期的老字号牌匾,特别是保留有两座明代石牌坊“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其工艺精湛,属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二、台湾路,这里商铺鳞次栉比,有天益寿老药店、万圆钱庄、捷祥布店、金可行鞋店、瑞苑茶庄等老字号。台湾路东段是骑楼式店面,中段是中西合璧式建筑,洋溢着南洋风情,建筑物上有洋味十足的雕刻。西段则为闽南风格的民居;三、修文路,在清代该古街东西横贯以城濠为界的城内,是古城的核心地带。在此街有存留下来的庙宇、桥亭、名人故居和宗祠等古迹或遗址,比如:唐宋时期的文庙,武庙和东西桥亭分别位古街东西两侧,还有“名第坊”“邦伯坊”“昭代忠臣坊”和“岳伯延尉坊”等,保留下来的只有“王升祠”。
晚上的古城更热闹,相比厦门中山路而言,这里更多是本地人晚上来玩,因为游客来漳州还是比较少的,厦门中山路则主要面向游客,疫情一影响就冷清了,古城的晚上灯光辉煌,小吃店特多,夜市一直开到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