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的景点和故事(2)
(2023-04-07 11:39:42)
标签:
旅游 |
杭州西湖的景点和故事(2)
4、白堤。原名“白沙堤”,东起“断桥残雪”,经锦带桥向西,止于“平湖秋月”,白堤宽阔而敞亮,靠湖边密植垂柳,外层是各色桃花,回望群山含翠,湖水涂碧,人如画中游。每到三四月份垂柳碧绿的窄叶挂满柔软的柳枝在湖风中婆娑起舞,柳枝飘飘荡荡的垂进湖面。
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任职期间,常见杭州一带农田由于干旱而欠收,而官史们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于是力排众议,组织民工加高湖堤,修筑水闸,增加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组织市民重新整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从而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824年白居易调离杭州,市民自发为他送行,现在西湖东北角的圣塘闸亭处,有一群惜别白公雕塑,十分生动形象,表达了广大市民的婉惜心情,而白居易十分感动,他在题为《别州民》一诗中写道“税得多贫户,农饥足旱田。难留一湖水,与汝救四年”。他为市民负担重税而难过,也因自己未能为市民多办事而不安,白居易任职杭州期间时常来到西湖,有诗曰“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杭州市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和父母官,改称白沙堤为白堤。
5、苏堤。旧称苏公堤,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长约3公里,它南起南屏山北麓,北至北山,纵贯湖面,把西湖分为东西两部分,苏堤上有六座石拱桥,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相邻,垂柳带雨,烟波摇漾,铁澜桥近看小瀛州,远望保俶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湖西诸山,峰峦叠嶂,如水墨山水画,压堤桥居苏堤中段,“苏堤春晓”御碑亭就在这里,东浦桥是湖上观日出最佳地点,跨虹桥则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宋元祐四年(1089),苏轼(东坡)第二次来杭州做知州,见西湖草长水涸,葑田已占西湖之半,于是上书朝廷要求疏浚西湖。凭着朝廷给他的100道僧人的“度牒”,采用以工代帐的方法募民开湖,他组织了20多万人,终于把葑草打撩干净,并用挖出的葑草和淤泥筑起了这条长堤。到了南宋年间,在堤上先后辟建了亭台楼阁,成为湖上游览的喧闹之地,《武林旧事》记载清明节前后游湖盛况:“苏堤一带,桃柳浓荫,红翠间错,走索、骠骑、飞钱、抛球、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跟斗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又有买卖赶集,香茶细果,酒中所需,而彩妆傀儡,莲船战马,饧笙和鼓,琐碎戏具,以诱悦童曹者,在在成市”。
苏轼曾有诗云:“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大桥横艳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杭州人民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功绩,此大堤命名为“苏堤”,而堤的南端还建起了苏东坡纪念馆,内有他的雕像和历史资料。
6、杨公堤。北起灵隐路,南至虎跑路,约3.4公里长,位于西湖以西,堤上有六桥,名为环壁,流金、卧龙、隐秀、景行和浚源,与东面的苏堤六桥前后呼应,合称“西湖十二湖”。杨公堤串联起曲院风荷、金沙港、杭州花圃、茅家埠、乌龟潭、三台梦迹,浴鹄湾和花港观鱼等景点。“杨公”指杨孟瑛,字孟瑛,重庆丰都人。明弘治十六年(1503)出任杭州知州,其时西湖淤塞,杨孟瑛实施疏浚,清除侵占西湖水面形成的荡田约3500亩,并用疏浚产生的淤泥和葑草筑起这条长堤,后人为了纪念杨孟瑛,便称此堤为“杨公堤”。
夕阳在西湖上空涂抹着最后的余晖。江南的初秋黄昏是那样的凉人。杨孟瑛漫步于湖边,望着被富豪蚕食侵占的湖面,便想起了当地流传的民谣:“十里湖光十里笆,编笆都是富豪家。待他享尽功夫后,只见湖光不见笆”。他再也坐不住,写下奏章《开湖条议》,皇帝准奏,正德三年(1508),杨孟瑛贴告示,令占湖为田,筑屋建园富豪迁屋平田,又指挥民工进入湖区清理,淤泥一部分补益苏堤,其余大部分在湖西筑成另一长堤,自此西湖恢复美貌,而杨孟瑛因得罪达官贵人而于次年调走他任,不久辞官还乡,回到丰都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