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式建筑风格实例

标签:
旅游 |
罗马式建筑风格实例
——《罗马风格(建筑、雕塑、绘画》读后感(2)
一般来说,罗马式宗教建筑类型有两类:第一类为线性布置式,包括长方形会堂、无侧廊教堂、厅堂式教堂和中堂升高而侧堂降低的教堂;第二类为中心布置式,包括圆形布局、四角布局(希腊十字式)和多边形布局。而宗教建筑的组成部分(见下面照片上平面图)包括:1、前厅或前庭(前院),这已经出现在早期基督教教堂中;2、前院内西侧一般是门廊;3、前厅;4、两侧的塔楼共同组成教堂正面的双塔形态;5、长方形会堂的中堂;6、两边侧堂;7、交叉甬道上耸立起一座中央塔楼;8、两边耳堂位置;9、唱诗堂或内殿从中堂向东延伸出来;10、与圣堂衔接,圣堂末端是半圆形建筑。
实例一:玛丽亚•拉赫(Maria Laach)本笃会修道院教堂
完整形式的罗马式教堂的本质特征一直保存在艾弗尔(Eifel)玛丽亚•拉赫本笃会修道院中(1093年奠基)。西唱诗堂、中堂以及地下室于1156年建成,而东部唱诗堂则一直到1177年才完工。位于西唱诗堂前方的前庭是在13世纪增建的。长方形会堂包括设有五间横向矩形跨间的中堂,各带五间矩形跨间的两间侧堂,以及双耳堂。从一开始,教堂的设计就包含了拱形结构。拱顶外观为纵向筒形,弦月窗的弧形下表面已开凿。拱廊的拱券和高侧窗也不连贯地在墙上凿出,而中间没有任何连接。这种罗马施陶芬建筑的早期特征就是结实有力的立面以及严格统一的墙面。外部则为典型的建筑结构,东西唱诗堂上方建有塔楼群,彼此保持平衡。方形平面图上高且细的塔楼矗立于东部唱诗堂与耳堂之间的拱角上。十字交叉部上方以一座破损的八角楼封顶。圆塔与西部耳堂端相连,而十字交叉部上方矗立着一座方塔,塔顶盖有一个由四个菱形构成的屋顶。东西唱诗堂的设计有意识地突出了雄伟庄严,成群的高耸结构。结果是与变化的立体形式形成鲜明对比。窄而平的柱条将外观表面细分成垂直的矩形区域,通过圆拱饰带在顶部终止。其罗马施陶芬式特征在圆拱饰带中显而易见。饰带并不是简单从早期萨利时期的建筑墙面上突出,而是搁在小型支柱上。此处明显令人愉悦的是,通过细微的装饰细节使外表变得活泼生动。无论是柱条、圆拱饰带或是假拱,各个单独的形状或群体均融合到强度与强力单元中。
该教堂修建于1130年左右,是德国萨利晚期最伟大的建筑成就之一。中堂、侧堂及其平顶的天顶在18世纪时期损毁了。与之相连的东部至今犹在。耳堂仅从外部可见,因为被内部修建的礼拜堂遮住了。中堂未受耳堂中断,一直延伸到唱诗堂及其平房式末端。主唱诗堂两侧为边坛,经由双拱廊与唱诗堂相连。主唱诗堂与边坛二者均以莱茵河上游典型的平房式末端收尾。而方塔修建在耳堂侧翼上方。这个教堂的东部唱诗堂高大雄伟,确实具有不朽的影响力。主唱诗堂与边坛下方由高而陡的假拱廊进行连接。暗凹壁石头上凿有深窗。每一层都在墙上建造。中间位置,通过比侧面,窗稍微高且宽一点的中央窗户强调连接,从而产生优美韵律效果。上部窗户的上方区域源于霍恩施陶芬时期,并且追溯到12世纪下半叶。各个部分非常精致,并且建造得非常仔细。尤其壮观和宏伟的是精确分层的方琢石或劈成方形的砖石。它起源于勃艮第,这类砖石建筑是德国最早的代表之一。
该修道院建于12世纪中期,保存了最新罗马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