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威尔第(VERDI)的歌剧《纳布科》(Nabucco)

(2017-06-26 10:46:00)
标签:

娱乐

威尔第(VERDI)的歌剧《纳布科》(Nabucco

 

由于喜欢观赏整部歌剧,除了购买最贵的光碟之外,在亚洲地区似乎没有其它途径,因为在亚洲的几大城市里没有几家歌剧院,而像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即便有歌剧院,也甚少上演整部的歌剧。一方面这是西方的艺术,邀请从欧洲或北美来的歌剧团成本十分高昂,还有舞台、场地的大量投入,而懂得欣赏而又有一定经济能力支付高昂票价的人廖廖无几。我找到一条捷径:香港演艺学院为了配合教学需要和市民的欣赏需求,在其古迹校园——伯大尼经常在周末上演电影录制的歌剧,一场3-4小时的歌剧入门票只需220港币,像我这样超过60岁的长者还有折扣,这使我喜出望外,并在201742日星期日的傍晚,来到了位于港岛簿扶林道的古建筑伯大尼。

伯大尼是巴黎外方传教会于1875年建成的新哥德式建筑,初期作为传教会士休养之所,百年之后成为政府建筑物,2013年成为法定古迹。整个古迹包括一座伯大尼小教堂,包玉刚礼堂、惠康剧院和法国巴黎银行伯大尼博物馆,电影歌剧就是在外形呈八角形的有150个座位的惠康剧院上演。

42日上演的歌剧是威尔第(Verdi)作曲,索莱拉(Solera)撰写脚本,根据圣经中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故事的《纳布科》(Nabucco)。这部4幕歌剧有序曲、第一幕标题为耶路撒冷,背景为耶路撒冷所罗门神殿内。公元前6世纪的耶路撒冷,以色列人正对为对抗入侵的巴比伦国王纳布科而祈求神助,大祭司撒迦利亚向市民保证,神明不会背弃他们。以色列人们离开,留下耶路撒冷王的侄儿以实玛利和被扣为人质的纳布科小女儿菲妮娜,菲妮娜同父异母的姐姐阿碧嘉蕾带着经伪装的巴比伦士兵突然现身。也爱着以实玛利的阿碧嘉蕾对他说。只要以实玛利回报她的爱,她就免他同胞一死,但遭拒绝,撒迦利亚此时带领战士进入神殿与纳布科对峙,威胁要杀菲妮娜,以实玛利从祭司手上救下菲妮娜,让她回到父亲身边。纳布科下令摧毁神殿。

第二幕的标题为背信。背景为巴比伦皇宫,纳布科指派菲妮娜在他领军出战时摄政。而回到皇宫的阿碧嘉蕾发现一份文件,发现自己是奴隶之女,因而计划向纳布科和菲妮娜报复。巴力的大祭司带来了菲妮娜私自释放以色列囚俘的消息,建议散布纳布科战死沙场谣言并拥立阿碧嘉蕾登基为王。利未人指谪以实玛利变节。但撒迦利亚宣布以实玛利使菲妮娜改变信仰而获得宽恕。信使警告菲妮娜国王已逝,而她的生命岌岌可危。巴力的大祭司和阿碧嘉蕾到来并准备戴上王冠之际,纳布科现身并夺回皇冠。同时宣称自己不仅是国王,亦是上帝。此时一道闪电将他击倒,而阿碧嘉蕾再度把皇冠戴上。

中场休息了一个小时,有观众预定了晚餐在大堂用餐,我们则在建筑物周围的花园和露台散步,欣赏效区寂静的夜晚和明亮的月光。第三幕的标题为预言:背景为巴比伦空中花园。巴比伦人欢呼拥立阿碧嘉蕾之际,半癫狂状态的纳布科再次出现,并签下以色列人的死刑令。但阿碧嘉蕾说菲妮娜也必须死,从而使纳布科开始寻找原来的那份血统文件,但阿碧嘉蕾拿出文件并当场掷碎。在幼发拉底河畔,以色列人向神祷告,盼望归乡,合唱《去吧,思念呵,乘着金色的翅膀》是一首非常出名熟悉的歌曲。

第四幕的标题为偶像破灭。在爱女菲妮娜和以色列人即将被处决之际,纳布科向以色列的上帝祈求原谅,放弃崇拜偶像。于是他恢复清醒,召集将士夺回王位并拯救爱女。阿碧嘉蕾满怀痛悔,承认她的罪行并诉求以色列的上帝饶恕,随即气绝。纳布科宣布改变信仰,释放以色列人,让他们返回耶路撒冷重建神殿。以色列人与巴比伦人同声赞颂上帝。

《纳布科》是威尔第184229岁时的作品,它充满阳刚之气,有着强烈的戏剧性高潮,这就要求歌唱家,特别是男高音的声音更加铿锵有力。激昂奔放。而《去吧,思念啊,乘着金色的翅膀》成为意大利当时的爱国歌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