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识偏见并科学地利用启发法

(2013-05-31 10:26:43)
标签:

杂谈

认识偏见并科学地利用启发法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

 

丹尼尔在书中的第二部分专门谈到了启发法与偏见,这些涉及到统计学中的大数法则和小数定律。首先,大家都知道大样本的结果更精确,但很多人并不清楚为什么它们更精确,因为他们并没有接受过统计学方面的训练而变成了“直觉性统计学家”,他们对样本效应缺乏理解,选择的样本通常都很小,致使出错风险高达50%,也就是说对于随意取样的直觉似乎符合数定律,于是他们往往断言大数法则对于小数定律同样适用,由此引起了普遍性偏见。

这种普遍性偏见更多来自于小样本的民意调查,它包含了两方面的信息:新闻本身和新闻的来源,通常,我们关心的是新闻本身与调查结论,而不是可信度与统计误差,于是我们信任这种普遍性偏见,因为我们的“系统1”并不善于质疑,它抑制了不明确的信息,不由自主地将信息处理得尽可能连贯,“系统2”能够提出质疑,因为它可以同时包含不相容的多种可能性。然而保持这种质疑会比不知不觉相信其真实性更加困难。

普遍性偏见来自于我们常夸大所见事情的相容性和连贯性。特别是联想机制会搜寻原因。在统计规则方面,我们面对的困难是这些规则要求使用不同的方法处理问题。依据统计学观点,我们不应关注当前事件的成因,而应当关注其未来走向。事情的发生往往并没有什么特殊原因,一切只是机缘而已。对偶发事件作出因果关系的解释必然是错误的,而人类很喜欢这样做,在中国,自然随机发生的事情往往被解释为阴谋论,显然这源于情感、偏见,特别是小样本联想,中国人特别会联想,缺乏基本的统计学知识。

在书中,丹尼尔首先定义了可得性启发法,他说:“与其他判断启发法一样,可得性启发法就是用一个问题替代另一个问题,你希望估测某一范畴的大小或某一事件的发生频率,但你却会提到自己想到相关实例的轻松程度。问题的替代必然会产生系统性错误。你会发现启发法是如何通过一个简单的过程导致偏见的,不直接说出事件发生的频率,而是列举那些使你轻松想起相关实例的因素,其中的每个因素都会成为偏见的潜在来源”。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显然有利于团队关系的融洽,也可以使夫妻和睦相处。

在夫妻相处的二十多年里,我和太太经常为自己对家庭的某件事情所做的贡献而争论,比如你做了多少比例的家务,又比如对于一次成功的房地产投资决策你做了多少贡献,还有就是孩子生病,谁负主要责任,显然由于各自的偏见,对于成功的投资决策,对于家务的贡献,夫妻二位估测的贡献率合计远远超过100%,而对于失败所要承担的责任,夫妻二位各自估测的比例则合计远远低于100%,可得性偏见对此的解释是:夫妻二人记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比记对方清楚得多,而且可得性的不同导致了对频率判断的不同。而对于责任,则很容易记住对方的缺点和失误。偏见不一定是自私,我们还非常不好意思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把争执经常归因于自己,但偏见不可避免,这是人类的缺陷。

在一个公司里面,利润的分配机制,股权激励机制,往往很难取得成功,很多人总认为分配不公平,不合理,为什么?因为每一个团队成员可能都感觉自己做得很多,甚至超出了自己的份内工作,而当分配出现时,则往往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老板或领导足够的认同,其实,这里谈的普遍性偏见解释了这个问题,你可能没有私心,但你一定有偏见,如果你详细了解团队的其他人,他们通常也付出超过100%的努力工作,你或许能缓和这种心理失衡的状态,所以作为一个企业家,一个团队的首领,要多学习,多了解心理学和决策行为,特别了解偏见的产生和克服,当然多了解团队中的每一人也很重要。大样本的采集必然能纠偏,但花费太多时间与精力,小样本采集会形成直觉形偏见,但只要你意识到并积极加以控制便会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