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虎凶猛?心意拳到底厉害在哪里

(2017-06-14 00:19:23)
标签:

文化



武作家言故事1,我什么都管练练


有一个朋友,不能说嗜心意拳成痴,但也情有独钟很多年,而且谦虚务实,很下苦工。套路学成之后,又利用走访以及网络的便利,凡是能搜集到的资料他都搜集研究,凡是能看到的视频,他也模仿对照。慢慢的,他会了多数风格的心意拳,练得还有模有样。说起各家特点头头是道,还能发表自身见解。


论基础、力量、身形、动作,都已经练的挺不错了,比被模仿的原版都是不差。但是,总是感觉不满意,感觉哪里不太对劲。


这种朋友,笔者的生活里以及网络上有很多,笔者特别喜欢他们的勤恳与恭谨。但是他们对于心意拳到底是个啥,其实很迷糊。多年练下来,并不知道自己练的怎么样,也不知道练的能干啥。


到了一定年限,也就无法提升了,他们有的人已经开始总结、教人,有的还在苦苦的追索,并期待着寻求到某个前辈,可以指点迷津,打破瓶颈。

像这种性格与基础的人,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哪怕他张嘴像个外行。因为还有另一人小聪明的人,没多点功夫就忙着卖弄,心里毫无恭谨之念,由他们对比着,这一种人就特别踏实。


但是,无论性格,他们对于心意拳的感悟却是趋向一致的,那就是——“不管不顾,一把上去将人打死”,如果没打死,那就退回来,再一把上去,重复一次。

这个结论似乎跟心意拳的传说以及拳谱也是吻合的,传说心意拳的前辈动手,似乎都是“一个照面”结束战斗。


只是,说是这么说,这两类人都不自信,后者不断说服别人,以打破恐慌,前者则不断求证,以安抚内心。因为即便白给你打,他们都不敢肯定“那一把”有多大分量。


于是只能画饼充饥,幻想再过十年,也许会有改观。而教人时也只能卖菜似的,排列开来:这是萝卜、这是白菜、这是茄子、这是葫芦……都管炒菜。

什么样的都管练,是不是就代表武艺在身?


包括一些前辈探讨,张口“俺爷当初跟我说……”,每每想起爷爷说,也会反思——顶着真传的名,我还能怎么提升?

而往往也只能得到这样的回答:你都练到这样(完美)了,你还能怎么提升?

但为什么,总感觉哪里不太对劲呢?


几十年了,再见到心意拳凶猛狠毒的情况少之又少。甚至拆招、发放、摔人能玩好的都少了,表演又不好看,一、二、三、噫!要不是那些传说顶着,羞死人了。


包括心意把根本,摧毁性的虎扑,似乎已没人有自信去用了,过去前辈一把扑塌对手胸骨的那种凶猛看不到了;一把虎扑左右翻转,打出群围,浑身染血的霸气也都看不到了。

想都不敢去想,高手都往偷袭上考虑了。


最后,统筹有杀伤力的动作,除了插眼踢裆,不少传人把心意拳的实战,寄托在了踢人胫骨的小技刮地风上。


 


加个花样,配动态图说明拳学内涵,属于公开教学了。

先配图破解一下上篇技术,关于豫东心意拳的大架子、小架子、形意架子。不了解典故的朋友看相关文章:我所知道的豫东心意拳,可能有点不太一样【武作家闻言】


为了弄这几个动态图片,真的非常辛苦,因为网络配图是有大小限制的,演练出来、拍摄下来、制作动画、还得压缩容量……所以如果看到此处,你有兴趣继续阅读下去,那么一定不要忘记,看完之后把赞点了,顺手转发一下朋友圈……

如果你不能,那么后边的文章……唉,随便吧。


通过此图,一目了然。从河谷这边到那边,下边的老虎是沿着谷底奔跑而过,上边的老虎则是在空中直接飞跃过去了。老虎的弹跳真厉害。


上边老虎那姿态,就是心意形意拳说的践蹿,下边老虎这姿态,则是疾步。

不管是大步还是小步,浑身压缩的劲力都必须有。只不过一个放开了,一个还在含蓄着。这就是心意拳所谓的大架子、小架子。

形意架子,则在践蹿之中,留出来三分坐劲,这个确实有所提升。


其实动作招式的大步、小步并无所谓,关键你得把身体练成老虎,得有那个力道,才说到着是放开还是含蓄。不然都是空谈。


教学附图:

心意拳四把锤里,践蹿有个章法套路。然而,一旦拘泥于章法,传人就容易往套路上想,便容易丢了内涵,也就再也练不成了。


以下是豫东形意门传承的虎践步法,先分享两种。

因为图片只能2M以下,而视频是往年教学拍的,展示比较随意,掐头去尾剩下没多点了,展示不全,还请理解。有什么想法,可以加微信:tieeqilan


这一种是虎践剪步,如果没有树挡着,还得再蹿一步更大的。或者跟上一把展锤。

前边这一蹿是追人的,后边那一蹿就是纵身发力。所以也允许不展示出来,视敌人动态而定。含而不发,就是小架。展放开则是贴身纵力,把这个冲撞贯穿进对手身体里。前有捆裹手法(类似缠斗),保证每发必中。

 




武作家言故事2,我浑身都是力气


一直比较喜欢结交武痴,哪怕是神神道道的武痴。武痴,就总比挂个师承不下劲的有得聊。有一位练长拳的好朋友,是武痴,不光精专一门,但凡能够融合的拳法他都吸纳。他有一个好朋友,专注心意拳,而且非常出色了。


如果说上一个故事的人只是拳架好,打法还不会(或者直白点说:空架子,除了有点腿劲,再是比划的是心意拳外形,内涵根本不沾边),那么这一位朋友则是练出了功力的,也能体现直白打法。他的身架沉稳,动作迅速,步子也可以蹿远,进攻也算是猛,如果是打桩或者打徒弟,我感觉他能把桩打残,把徒弟吓呆。


然而,他用尽一切努力,都未能在这个长拳朋友手上发挥出他的短打,哪怕他步子很快,他的近身都未得逞。他被反复阻截在门户之外。贴都未能贴上去,也就更不敢去想,贴上之后还有什么危险在等待着你。


刮地风他也用了,没用上,还挨了踹。

这又是怎么了?

别跟我说什么时代环境大概念了,就说技术!继续想想。


 


附图,感受下二虎相争:追风赶月不放松,打倒了还嫌慢。

 


配图一个打法展示:虎抱头加猛虎出洞。

虎抱头是真抱头,合着沉坠劲,抱对方的头。图片当时动作太快,摄影的意识跟不上,镜头转过来晚了,破门手法就没拍上。必须有破门手法,不然就太莽撞了。要能怎么打怎么有,这才敢硬打硬进。


如果是跟上乌龙倒取水,能把脖颈折断了。这个还是正面直击,跟的膝盖上脸,猛虎出洞的打法之一。沾着没跑,挣脱不开的。


拳谱说: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

实战不能透形,所以图片也不宜模仿直用。不知道内涵,便不知道防备,也就会露出破绽。所以看图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还得看字。


对面学生是专业散打出身,实战经验丰富,所以就更加不能透露行迹。让他无所适从,挨打都不知道怎么挨的,你不告诉他,回家后他也破解不了。


反之也是一样,他看出了你的路数,凭借本能也能做出有效防范。所以习武不能依赖套路,算计越精遇着高手越吃亏。靠着算计练拳,越练越怂,而喜欢算计的人,也会越发猥琐,这是人品关乎修为的道理。很真实。


打法多了,《真武百年》《帝国镖路》《六合拳宗》都早公开了。只是很可惜,大多读者把其中描写跟故事中这两类练拳的身上去对应了。那肯定结果是失望的。很多老师就听说都没听说过那些打法,他又怎么练给你看?

 


 




武作家言故事3,我起步就很幸运


有一个朋友,十分向往心意拳,然后循着广告拜师求学,找到了崇拜的老师,开始了第一个故事里那位朋友的心意之路。这种求学若渴的朋友有很多,另外择师而从留心观察的也很多,然后求徒若渴喜欢喝茶的老师也很多,于是一拍两合,故事也就很多。


其中有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关乎心意拳的保守到底有多保守。许多传拳者引以为傲也引用宣传的,就是这一门拳法特别的神秘,全国就没有几个人会,而且过去只是在教中秘密传承,秘密到说出来吓到你蹲着听……可喜可贺的是,正好让你遇上了!这让入门者会感到特别的幸运与喜悦,不等练拳就会很爽很爽,迫不及待跟全世界告白:我是心意门!我的老师很低调!


这似乎就解释了前两个故事里的“不太行”的问题出来哪里了——他们没有你这么幸运。练的不真。


大家在庆幸之余都忽略了,如果真是如宣传那般珍贵到秘不示人,那你不认不识的,又怎么会轻易得到,而且还能够如此对着世界荣耀表白?这玩意,真么?

如果不直白说明,只是提醒“这么保守珍贵的东西,怎么能这么轻易就展示出来”,大概展示者甚至会骄傲,我不是有意的,是他们给我发出来的,作为同门我泄密啦!不是有意的……


“练的不真”——其实是句废话。这就好像对于一个人的言论,评价是“一派胡言”一样苍白,除了表达了一个口吻,啥啥实质建议都没有。

然而,当今许多人都懒得思考了,“练的不真”与“一派胡言”这样的解答,似乎就足够成为答案了。


如果我现在告诉你,心意拳到底厉害在哪里?答案是:就是厉害!不信你搜卢嵩高!

你问我心意拳现在为什么不行了,我告诉你:因为不真!

你是不是会感觉我这篇文章是在逗你玩?


其实,前两个故事不过是第三个故事下一阶段的表现,甚至都难以企及第二个故事。因为至少前两位朋友一直在不断的探索、找寻、印证,而第三类则在幸运都甜蜜到要融化了。


 


关于老虎奔窜,不清楚的看下图:力是腿发的,不是腰拱的。好吧?

 


练不出腿部爆发之力,身躯缺少松活,比划什么拳架都是空的。胳膊杵的再玩命也不行,一拨拉就带歪了。随手就把肘膝给你凿进去了。穿着护具也能给你身体撞坏。

光有力量也不行。活,才有协调,透,才有松沉,这能才稳.

 

动图

这一种蹿步,是虎践寸步。这就是作为半步崩拳的半步。单边开步叫“半步”,古代文人称之为一“跬”,兵阵称之为一“武”。老前辈练拳刻苦,半步两米开外,打过步践蹿一纵五米是可以的。践蹿步法好几种,真正过步还有一纵。


要点是,一开步就得把身体抛出去,浑身好似铁砣坠地,落地咕咚一下砸到底。也就是拳谱上说的:前足即起,后足平飞,马奔虎践,落地分砖。难在落地要实,不能缓冲,一缓冲啥啥力都不合了。一般的筋骨功力承受不住,容易练伤。


我这门要求严,真是从学,光骨头疼这关你就熬不过。豫东镖局功法,即是根本,又是方便法门。


图中宾馆房间不大,但床还是成人用床。这一步是贴着这边墙,越过床的长度到那边墙。很从容,不费劲。实战必须留有余地,至少得有三分看家劲,豫东形意就这么教的。


这些都是功法练就的,不是直接以拳架练拳架,如果没有功法,你再模仿也很难提高。这是肺腑之言。比如如何成就后腰、如何成就后背、如何成就后胯,都有单独功法。如果你打听的传承没有,那是失传了。铁萼奇兰教授的镖局形意功法,原本就是心意拳内的。是根本的,又是高级的。


 

叫虎践,是因为马奔另有内容,历代都很少公开。本篇长度有限,就不展开讲解了。本篇主要讲虎形。

提示:对比着看看下图老虎的后腰、后背、后胯,别把虎背跟驼背弄错了……

 




武作家言四把锤到底是练什么的


既然标题惹出话题了,就得如实给出答案——

第二个故事的两个好朋友相互学习,长拳的朋友发现了一个问题:心意拳练功真好,能训练出某种说不上来的能力,是其他训练模式不具备的。

这使得实战能力及身体条件都已经很好的他,短时间内却无法掌握心意拳拳架,而且也无法通过心意拳拳架打出力道。不自觉就变形为长拳式发力了。

但是他知道,心意拳祖如此设置拳架,必然是有意强化独到之处的。

而第一位朋友也听他的长辈说起,过去的老拳师如何如何,身形野兽一般,绝非用长拳打法比划短打架势。


再回顾一下拳谱吧,二百年前,老祖宗就知道会有今天,所以开篇就说了——学拳容易得艺难,灵劲上身天地翻。你光骄傲于这个拳好了,没注意得艺太难了。

第一位朋友,光学了拳,没得着艺。第二位朋友,虽然成就了本力,但是没练出灵劲。


心意拳的拳架,尤其是四把锤,是高度压缩的拳法,是练功用的,它就是把你身体局限在一个别扭的形态下,去逼着你练就出奇的能力。如果你没有经过这个痛苦的练功过程,可能你一辈子都是颤颤巍巍的比划而已。


拳打卧牛之地,好功架辗转起落之间便能成就武艺。莫说四个拳架,一个拳架你弄明白它的起落束展,你都能练出大本事。半步崩拳郭云深,在局促空间束缚状态练出绝技,即是典型案例。那个手铐脚镣与监狱是别人给的,而拳架本身,则是自己给自己一定的束缚,用来挣破。用自身来给予自己阻碍,这个训练方法太先进,也太科学了。


好比练腿力,你可以蹲杠铃、也可以蛙跳、也可以爬楼梯、也可以单腿蹲……而心意四把锤里的训练方式,特别的综合,高明,让你不但练壮实,还能练成爆发力,而且出手感应直奔实战,而是扛杠铃。


只是,你又懂得这几个拳架的内涵么?

若懂得真意,那么就明白了,拳架越简洁,则发力越困难,而练功越强化。

从最为著名的豫东心意拳拳架来说,往上的鲁山买氏拳架、洛阳古锤拳架以及往后的形意五行拳架、乃至周口的两半把拳架,都是同样状态——在极难发力的状态下,练就崩发之力!


如果你练成了筋骨能力,那么你套上流畅拳架更是如虎添翼。然而,如果你把这四个简洁拳架仅仅当做招式去练,还想见着见招拆招,抡拳踢腿,那么你必然会三节不合,再比划也是胳膊腿各自比划,打不出什么特别力道也不奇怪。你就是练袁凤仪亲传的架子,不懂这些也不行。


如果还要死守着拳架,那么你就只有提着精神、憋着呼吸去硬提速度了,拳脚轨迹也必然落入模式化的套路。

知道了练什么,但是不会练,那应该怎么样呢?

我不会不负责任的告诉你“找个好老师”这样的废话!你得知道心意拳拳劲每个阶段的特点。


 


真没冤枉谁,在铁萼奇兰之前,恐怕没有其他同门展示这类功力与打法。本来这一套拍了鹰捉肩打、熊膀肩打、燕翅肩打好几种,但是因为图片一缩小,树干颤抖就没那么明显了。树太大,抓图树头,就看不到人了。


这么小的图能看出树干移位,也算够意思了。这树很粗,男人的腰粗。

每一种肩打,配合不同的开路手与埋伏手,所以手脚法也不同。鹰捉靠的手在胯旁,熊膀靠的手在胸侧,燕翅靠的手在腋下。

这个手说的是埋伏的后手。专业性太强,不说了。

动图

希望你的手机是大屏,再一缩图真就什么看不清了。

一种是裹身肩打,一种是束身肩打。必须有手脚配合,以拿死对手手脚。

绝对不能盲目冲撞。

动图




武作家言心意拳劲的三个阶段


且不说心意拳的身法、打法,只说发劲。

心意拳发劲的升级过程,大概是——涮劲、恨劲、(崩)颤劲三个阶段。

涮劲即是周身骨节贯通之下的力道回环,以沉坠为根基,以紧固为定势。

恨劲则是周身筋骨有所成就之后,以直接的束展崩放为形式的发力状态。

颤劲则是周身筋骨通灵,动静皆合规矩,随机应变触之自发的敏感状态。


是功夫,不是技巧;是能力,不是形式。

具备涮劲的前提下,即便你用别的拳法,也会感觉威力大增。因为很多拳种的立意即是如此,一辈子都是在追求松沉贯通。而你,不但松沉贯通,还能摇涮回环起来,那自然劲力更整,衔接更活。


而当你把这种力道仅用在破坏对手攻防上,只以给对手形成制约为目的,那么你就更容易得手了。当你与对手形成了这种状态,你就可以发挥你独有的恨劲打法。而没有这个能力的他可就遭罪了。这就跟站立高手被综合的拖入地面战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心意拳的拳架看起来别扭古怪。等你把这种别扭练到走路一般自然,跟人动手的时候,就是他浑身不自在了。


十大形为打法,四把锤为功架,所以首先要在功架之中练出沉坠、支撑与骤然紧固的能力,以备发力瞬间敌我碰撞之时,你的身体有足够能力顶住反作用力,而让强悍力道尽量多的穿透进对方身躯。形成杀伤。


而绝对不是利用人体重心与骨节杠杆,仅仅是摔对方一个跟头。这些技巧也须要有,但要的是让对手束手束脚不平衡就好,而重点是之后的连环重击。记着!是重击,不是捅一下、挠一下就算。


如果你的身体可以做到松活沉透又能骤然绷紧,那么你就可以利用强劲的腿步力量,让心意六合独有的技击功架得到发挥。这些攻击都是非常态的,于对方来说也就陌生难料,防不胜防。不然,对于心意拳的古怪动作,你自己站都站不稳当,一比划反而把自己捆起来了,白白送给人家吊打。


至于打法细节,一步一步怎么练,那得下篇文章,或者参与培训了。


 


原传形意拳其实不讲身背五弓,因为身背五弓是正面发拳贯力状态,除了正面打法,十二形各有其能。特别是配上兵器之后,并非单一的正面打击状态。但虽然不强调,还是不能反张,这些都是根本,做好含胸拔背就可以了

龙形之能是滚翻穿梭,虎形真髓是反侧扑纵。

附图:


这是老虎扑纵空中拧翻换形,这个活是真活。

内传郭云深这一势练得炉火纯青,这才保障半步(虎践)崩拳横勇无敌,有迅猛回身之法为后盾,万无一失。可惜武术界很少有对手能见到郭云深崩拳落空之后的变化。半步崩拳已经打遍天下。但要知道,你都不会傻乎乎的直杵,郭云深更不可能那么二了。

 

龙身这段本来很长,是龙蛇捆打,翻转有好几种,训练在失衡之中发出出奇打法。所以首先贵活,而活之前必须骨节沉透。龙身之后跟着蛇行,蛇形的贴不上了,图片过大。这段可以看做是涮劲的体现。

龙行穿梭滚翻,绝对不是皮皮虾似的一拱一拱。


龙身要求较高,学生可以从鸡步摇涮把开始走起。

一般龙身势法,不需要重步,这个略作展示,带着一点腾身,属于马形奔踏,落脚之重,难以猜想。实战的时候,这个分量就可以直接踏到对方身体上了。付出都是值得的。练习这个的时候,踩爆过好几双鞋。


拿一种艺,穿什么鞋练,都有讲究。有的鞋保护脚,但是劲力坠不透,身架不对的话,要么伤腰,要么伤膝盖。越松沉,根节的紧固要求就越高,有时候不是你放松或者加意念就能沉,得真得把根节练出质的改变。


铁萼奇兰从来都不保守。只是没有功法练功力,你真得玩不了。如果不论内在,就是比划个四把锤、五行拳,天下四把五行也都大差不差,更不至于保守了。

 

如虎凶猛?心意拳到底厉害在哪里

这双鞋很结实,对那时候的我来说,偏贵。当时很珍惜,外出交流的时候才穿,动手特别带劲。一次是与故事2中的长拳朋友交流,晚上回家时赶最后一班地铁,正在关门铃声响起的时候,五步并一步,一个践蹿窄身进去了,当时车厢内也有不少人,擦着缝隙一个转身,稳稳站住,谁也没碰着。

第二天见另外武友,练得也很猛,练着练着感觉一只脚鞋子松了,才发现是昨天一脚震爆了。另一只没事,所以不是第二天练坏的。

当时体重有200斤,正是狂时候。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武作家言刮地风是不是真带劲


犀利狠毒的刮地风,一定给不少习练者增添了自信。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肩打与虎扑没太多人提了,这根本的二技失落了。肩打是头把艺的演变,也是四把第一势自然养成的,这都能没有了?而虎扑是心意拳最为原始核心的一把,也没人有信心再用了。

剩下依赖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刮地风。然而,这玩意实战好使么?


刮地风,是后世心意拳的一个标志性的动作,大概就是自然上步,两腿含曲,后腿随着前腿的带动,突然掠地刮踢;起的不高,刮蹭着地皮走爆发力,如此又快又稳,意在攻击对方胫骨。当然,也有配合的手法动作。


有理论说,因为二人相搏时,通常胫骨在前,而胫骨又较脆弱,如此一脚,隐秘难防。

不过很可惜,这个动作貌似手脚并用,但是上手难上腿,上腿难上手,很难上下都打实在。别说手糊拉两下就算,“手碰手,不让走”,这么好的挨身暴揍的机会不抓住,你还顾得留个空隙踢胫骨?如果你留着距离踢胫骨,你又何苦上手糊拉?


这一刮蹭,步子便扎死了,重心也提起来了。关键是,再很难上去第二腿了。心意拳踩、扑、裹、束、绝五能,有踩没刮,有刮没踩,而很多重手都是合着踩劲来的。一把捂上去,合着蹿纵踩坠的分量,压也能把他的架子压塌了。


拳打人,是“过程”打人。心意拳是短拳,短拳为的是形成周身更为紧固整合的状态,而用践蹿步法形成这个比抡胳膊更长的“过程”。所以践蹿并不是单纯拉近距离用的,而是好比两手一裹,一肘顶上去,这这个过程并未结束,脚还没有落地呢!身体在践蹿之中继续向前,整个冲撞的力道凿穿他的身躯。落步,人栽,手脚齐到。


如果你蹿都蹿不出去,出去了固不住身躯,那么一些都是虚假轻浮的。

刮地而起与脚打踩意,二者选一,你选了轻巧的,放弃了沉猛的。

结果就如同第二位朋友,可能单腿状态挨了踹,手的糊拉也于事无补;挨的毫无防备,伤痛更深;好不容易贴过去,又挨上了左右摆拳。小短拳糊拉,除了偷袭还真难得逞,他但凡偏斜一点,你就浑身破绽。

而冲撞与踩,是可以变成强劲蹬踹的!


为什么这一腿被看中呢?因为某种情况下也确实好使。而且只要你对着死桩子比划,你就会不自觉就跟上这么一下,也会发觉这一下也最得劲。属于三分钟学会,一上午成习惯的玩意。

但是我要说的是,千万不要依赖一学就会的玩意。

 

出现这个踢法的时候,身子必然往上拔起。而实战中身子拔起,是挺危险的事。限制了自己,给了对手方便。但凡短打的拳法,寻求的是立体组合的妥当,一旦把短拳用来打点,你比专门打点放长的拳法根本不占优势。


所以,如果你的心意拳是打点的,那么你就注定浑身摸索都没用。


 


这里展示一个我师弟的图片,他是名馆泰拳教练,过去在泰国打比赛的。相信很多人都傻傻的分辨不清,心意拳跟泰拳有什么区别。

这里只是告诉你,能扑纵上身,能脚打踩意,就能把浑身的劲贯穿到腿上,这比小技刮地风过瘾。

 


然后是另一个师兄弟的连踢,刮地风在对比之下显得粗糙而单一。

 


下边附图是恨劲的一种体现。

这个教学的虎践不是拉近距离用的,如此演示,只为让学员直观的看清践蹿的距离。两手一裹的时候,就已经紧挨着对手身体了,同时也已经打挑肘了。


这个顶肘有二次发力的加速度,就不细分解了,那需要依赖胸背骨骼的开合、紧固,可以单独发出重击,普通的套路练不到这个功能。单独这一肘,两脚、两胯不动,胸背单独发力,能顶透四层沙发垫(整个厚度有从拳到肘长度了)让墙壁震荡有声。


演示中的这个距离,则是贴身状态,全部撞击到敌手身躯里。顶你个肺,再厉害的铁布衫也撞坏了。顶着心口大概就顶死了。实战则有挑肘打法,配合抡劈与连膝。不保守,教程里都有。


直线蹿纵,起的多是直膝,跟着就撞上耻骨了,膀胱、睾丸啥的用手护着也不管用。一步落下去,能单腿刹住势头是关键,有这个能力了,蛇形、熊形的蹿纵也就可以练练了。


蛇形、熊形也有践蹿,蛇形走波折,熊形走弧线,龙形走翻身。《真武百年》有写,没见过,只赖自己见识浅,不能怪书是小说。也不用缠着你老师传授,大多数老师我都认识,怎么说呢。

 




武作家言心意拳的凶猛如何练就


灵劲,不是硬憋着一股劲拼出来的,那就跟懦夫装狠差不多,那不是真的。真灵,得是筋骨形成了一个条件之后,由内而外带动发力的一个能力。当周身都具备了这个能力,就会在松沉之中,表现出猫科动物般的协调,以及骤然发力的能力。

记住,是骤然发力,而不是拼着劲按着固定模式玩命提速。


这是在筋骨松活之后又能骤然崩放的一个特殊发力方式。


而筋骨松活的运动状态,即是“涮劲”状态。浑身骨节松沉摇涮,沉猛而无内耗,周身敏感,应机而发,这才能达到“六合相聚人难躲,遇敌好似弓断弦”,而也只有身体雄厚紧固,也才可以做到“火机一发物必落 , 硬打硬进无遮拦”。


这个能力从哪来?还是从第一位朋友的拳架中来。只是不能偷懒。不能依赖一些普通人一学就会的常态技巧。必须从改善身体开始,练就非常态的能力。


好比有的功架动作,本来是强化胯劲、脊劲的,你一个刮踢,感觉是顺畅了,但也把这个巧妙的阻碍破坏了,形不成强化训练模式,也就无法练成它本该成就的能力。所以你再练,也不过是另外一种长拳而已。等你动作熟练了,也就不会有实质的提升了。


而如果有了这个能力,涮劲、恨劲、颤劲,甚至不用配套的心意拳歹毒打法,你用别的什么拳都可以有更好的发挥。这就是心意拳的厉害之处。


它正是把长拳发力压缩到了一个极限,逼着你的肌肉、筋骨在极限状态下还能发力,所以等你用身形大势沉坠摇涮逼得对手进入这个极限状态的时候,那么对于依然可以发力的你,他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心意拳确实好,我也从来都这么说,如果问怎么自己依然不行呢?

那我就得借用第三个故事里的解释吧:大概是因为你没有那么幸运。

而这,还仅仅是心意十大形基本的虎势状态。别的,另开篇吧。

对了,心意拳发劲已经如虎凶猛了,而打法却依然照着对手要害上,这是“最毒不过心意把”之最毒。这个等入门后再说吧。


大道至简,真理不二。


 


附图:肩打的另外一种。


因为是演示,就没有集中劲力,也没有上步,但靠着间架也足够用了。间架是打人用的,也是保护自己用的,如果间架到位,周身又能骤然紧固,那么对方撞你的时候,可能是他飞出去了。

不出去就是重伤,下图第一下是把沙袋崩开,第二下是用肘给顶了个凹窝。浙江体院的沙袋,质量可以的。


所以镖局功法,首重骨节开合与筋肉紧固。不然按着咱们一门的交手风格,你一招也架不住。

这个膀法,真正实战是用臂刀攻击,就是胳膊直接豁对手裆里,随着上步直接发顶心肘。打不死也残了吧?


上图这一种肩打,是恨劲状态。下图这一种,则是崩颤劲了,看着是冲撞,但实际是筋骨单独崩放的,就跟上面讲到的单独发肘是一种。速度极其快,不依赖惯性。所以对手挨着你,即便穿着护具,也是崩弹而出。


实际挨身打法必须用崩颤,因为死桩子好找劲,遇着活的,步子刹不住可不管莽撞。形意拳的厉害之一,就是把这个冲撞刹步的的训练方法发明出来了。这是别的拳所不及的。所以形意拳可以连续地冲撞,可惜,基本失传了。


这个也靠桩功跟砣儿。砣儿就是块儿,大体格,大级别。这个没办法,一般人用不了肩打,因为个子太矮的话,用肩打脸就给人家了。有的人也用不了龙身,因为腰太短太轴。心意拳择人而授,道理在这,看身型与肌肉类型。不是大就练大架,小就练小架,那还不如大的练劈挂,小的练螳螂。


不光我们现在,历代前辈也是同样情况。所以一些打法、功法失传也就不难理解了。高级的练了用不了,往往就下大功夫练普通的,把平常的练到神奇便是大家,结果从学的也就受吸引学这“神奇”的,可一旦没下大功夫,也就没啥实质了。这回明白了吧?买壮图踩了三年鸡步,其他套路近乎一晚上就学会了。

 





武作家言老祖宗怎么说的心意拳


心意拳讲究外示安逸,内实精神。内在空洞的安逸之是痴呆,没有功力的精神也只是神经。这块实在不想说,因为一些人心无恭谨,感觉自己的吹嘘能唬着人了,就一副四海同门皆兄弟的架势,蹭着赖着嘴上爬辈。心意门原本保守到已一辈就三个俩人会,然而才几十年就这么乱了。如果能嘚吡两句就是兄弟,我写了这么多你师爷都不一定懂的,你师爷要在眼前我怎么论?我知道,不止三个五个从我这偷了理论就去卖嘴,把老头都能忽悠的一愣一愣的,这样不好。忽悠老人不好,玩弄年轻人更不好。


以上内容,是心意拳内容,但我能得着体悟,是因为我是豫东形意门出身,兼习继承了张鹤年、杨祥麟、马明伦三系心意拳。分别是加了龙虎合势的形意架以及大架子与小架子。


大架子的特点,偏安逸,因为过步摇涮,发力干脆,但稍节穿透力相对长远,有一个抛物感。龙身拧翻摇涮是大成,如果出不来,先出来鸡步摇涮把那个单边的摇涮也成。


小架子的特点,偏精神,外观就相对爆烈,恨劲容易成就上下之力,原地翻腾,有很多腾空打法。个头小,身子轻,反而更容易练就硬实的践蹿,因为反作用力也相对小。大个子一步能到,你一步也能到,大个子两步的距离,你一蹿纵也许超越他了。


所以说,个子大的反而要往紧凑了练,紧凑是团聚,但是不缩手缩脚。很多传承,把小架子练成缩手缩脚了,这样没用。大小架道理都一样,束缩越紧,崩放越强。


等你一步能控制一个方圆范围了,而你的身躯又如虎凶猛了,那么在这一步之内,都是你的猎物。所谓罩意,是心意及气势之笼罩,杀气把猎物盖在这方圆之内。大架子、小架子都得有。


践蹿崩颤功力有了,心意一颤,移身丈外,把打堆意,猎物难逃。这是罩意。

周身筋骨起龙虎了,身架团聚,崩放强劲,拧裹钻翻,如地翻天,这是擎意。

大小架都一样,都得练得身躯如虎。那一下真的跟炮弹似的,一把盖上去,能把对手扑瘫了。


而形意架子,相对高明,是心意拳的暗劲状态。心意拳的崩颤还是团聚崩放,还可以叠骨借力;而形意拳则是撑展崩放,你很难借力,要么逼出你的功力,要么你啥也不是。所以豫东形意门,是先练心意拳,后改形意架。


形意架的好处非常直观,首选步子沉稳,很多心意拳高手,练至晚年步子都不一定扎得稳当。所以心意拳讲究打人不遗余力,有多大劲打多大劲。因为他不敢留手,留了劲他也用不上。


形意拳留有三分看见劲,往后一坐,变化就多了,但越是如此,越难以练成。所以起步成就的也是涮劲,叫做翻浪劲。

而心意拳真正高手,达到纵横贯通境界,他也会不自觉往后一坐,形意即成。


豫东形意门秘传拳谱:练得筋骨通灵意,周身龙虎起横形。

别颤颤巍巍、慢慢腾腾、嘚嘚瑟瑟、神经兮兮的意淫龙虎二劲了。气势是内劲的彰显,老虎随便一走,浑身都充满威势。如果就是喜欢自我催眠,多读唐诗更为适合——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觉意气风发。


心意拳最难的是练成地翻天,心意拳最厉害的是塌天艺,拳谱有言:墙倒容易推,天塌最难擎。确实有些人受身形所限,一些打发有功力也很难发挥。但不能因为用不顺手就不练了,有些时候,蹦着高用也得用。


关于心意拳的厉害,老祖宗在拳谱里早说破了,在开篇师爷、师太爷荣耀之下的当今门人,忙着夸耀师承的时候,别忘记了,在山西戴龙邦、河南马学礼前边,还有个更为了得的关键人物——南山郑氏。

以下拳论,是心意六合古谱,依着“南山郑氏”的造诣总结的:

 

何为六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阴外阳,内外贯为一气也。最为要者,前后各六势,一势变为十二势,十二势仍归于一势,且又有刚柔之分也。


刚者在先,固征其异,柔者在后,尤寄其妙。亦由显人微,由粗得精之意也。乃世之练艺者,多惑于异端之说,而以善走为奇,亦知此拳有追法乎?以能闪为妙,亦知此拳有捷法乎?以左右封闭为得力,亦知此拳有动不见形,一动则至,而不及封闭乎?

且能走、能闪、能封、能闭、亦必目有所见而能然也。故白昼间遇敌,尚可侥幸取胜,若黑夜时,偶逢贼盗,猝遇仇敌,不能见其所以来,将何以闪而进之?不能见其所以动,将何以封而闭之?岂不反误自身耶?

惟我六合拳,练上法、顾法、开法于一贯,而其机自灵,其动自捷,虽黑夜之间,而风吹草动,有触必应,并不自知其何以然也,独精于斯者自领之耳。


传统武术的趣味,是往精神处追求,敢于嚼牛筋,而不是天天的师徒相互灌鸡汤。开放胸襟,各献所长,联手天下真武,共迎传武复兴,愿我心意拳门气势如虎!传统武术,众彩纷呈!


 


心意打法,并非直打愣冲那么直白,最讲究顾法了。

本篇如要说虎,出手好似虎扑羊。虎扑,过去叫虎捕。

不得机会,则用涮劲对敌,大势压制。得着机会,骤然发力,施加重创。

所以十二形,很多人都看不懂,十二形的复杂手法,能训练处一种特别的攻防本能。让你可以无视对方的流派与算计。



这一下的膝肘,并非迎面之上,心意形意打人貌似直接,那只是外观效果,防御是很严密的。这一下是取义老虎捕食,从后拍塌猎物腰椎,咬断脖颈的攻击特点,是在裹横之后用的。心意拳讲究如蛇吸食,一扑上去把对手手脚裹死,制住他的大椎不让动,随着横劲崩放,会把他扔出去形成一个背身状态,此时自后冲上这一膝,对着腰眼(肾脏)、尾椎、后心下劲,挨上后不瘫痪也得大小便失禁。

心意之毒,可见一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