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亚健康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2007-09-30 16:44:04)
标签:

我记录

城市印象

健康/保健

亚健康

知识/探索

新闻

娱乐

社会/纪实

八卦传闻

健康

体育

科学

文化

美食

 

亚健康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亚健康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起草小组

2005.12

 

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有关健康的概念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

临床上存在有一组以疲乏无力、精力不够、肌肉关节痠痛、心悸胸闷、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睡眠异常、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困难等种种躯体或心理不适为主诉来就诊的人群,通过运用现代的仪器或方法检测却未发现阳性指标,或者虽有部分指标的改变,但尚未达到西医学疾病的诊断标准。这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自80年代被苏联学者称为“第三状态”这个新概念以来,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与重视,并将其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及居处环境的污染等,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亚健康人群的队伍也随之壮大,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质量。由于导致上述不适的确切原因未明,临床上缺乏针对亚健康状态的系统干预措施与手段,这常常使得医生在面对病人时感到尴尬,病人在就诊后感到不满。因此,人们普遍感到应加强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建立防治亚健康的有效方案。

从西医学的观点看,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它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当然也可通过积极的治疗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这种认识恰好与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为特色,且已有两千多年积淀的中医学在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方面存在很大优势。

虽然人们越来越关注亚健康,但是由于亚健康的理论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导致人们对于亚健康的概念认识不统一、干预不规范,干预亚健康的产品市场存在混乱。同时,尽管中医在干预亚健康方面存在优势,但应用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系统和深化。因此,为便于开展亚健康相关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基于目前人们对亚健康的认识及中医学理论,初步构建亚健康中医临床研究的指导原则存在可行性,并且迫在眉睫。

本指导原则可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与相关学科研究及干预亚健康状态提供参考。

1. 相关概念与定义

1.1 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1.2 亚健康的范畴

从西医学的角度看,亚健康状态涉及的范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等,其状况在相当时期内难以明确;(2)与年龄不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或生理功能减退所导致的各种虚弱表现;(3)微生态失衡状态;(4)某些疾病的病前生理病理学改变。

1.3 中医对健康及亚健康的认识

根据中医学理论,健康是指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阴阳平衡。健康意味着形体、精神心理与环境适应的完好状态。阴阳双方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相互转化,消长平衡,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因此,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疾病的发生,是在某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机体的“阴平阳秘”正常生理平衡被破坏,从而发生“阴阳失调”所致。

中医学在《黄帝内经》时代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此,亚健康虽属当代新概念,但其理念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体现。由于中医关于“病”的概念,涵盖了现代医学的疾病和亚健康状态,所以中医“治未病”中的“病”不仅仅是指现代医学所言“病”的概念。中医关于“治未病”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未病养生、防病于先;(2)欲病救萌、防微杜渐;(3)已病早治、防其传变;(4)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虽然,中医学的“未病”不等同于西医学的亚健康,但是,可以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亚健康的中医药干预。

根据中医学理论,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是由于先天不足、劳逸失度、起居失常、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居处不慎、年老体衰等因素,引起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和所致。

2. 亚健康的常见临床表现、分类与中医辨证

2.1 亚健康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分类

亚健康状态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躯体方面可表现有疲乏无力,肌肉及关节酸痛,头昏头痛,心悸胸闷,睡眠紊乱,食欲不振,脘腹不适,便溏便秘,性功能减退,怕冷怕热,易于感冒,眼部干涩等;心理方面可表现有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恐惧胆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不足,反应迟钝等;社会交往方面可表现有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

根据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以疲劳,或睡眠紊乱,或疼痛等躯体症状表现为主;

(2)以抑郁寡欢,或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惧胆怯,或短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心理症状表现为主;

(3)以人际交往频率减低,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为主。

上述3条中的任何一条持续发作3个月以上,并且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导致上述表现的疾病者,目前可分别被判断为处于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交往亚健康状态。临床上,上述三种亚健康表现常常相兼出现。

2.2 亚健康的常见中医证候

2.2.1 肝气郁结

胸胁满闷,喜太息,周身窜痛不适,时发时止,情绪低落和/或急躁易怒,咽喉部异物感,月经不调,痛经,舌苔薄白,脉弦等。

2.2.2 肝郁脾虚

胸胁满闷,喜太息,周身窜痛不适,时发时止,情绪低落和/或急躁易怒,咽喉部异物感,周身倦怠,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溏不爽,或大便秘结,舌淡红或黯,苔白或腻,脉弦细或弦缓等。

2.2.3 心脾两虚

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自汗,头晕头昏,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溏,舌淡苔白,脉细或弱等。

2.2.4 肝肾阴虚

腰膝痠软,疲乏无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烘热汗出,潮热盗汗,月经不调,遗精早泄,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等。

 

2.2.5 肺脾气虚

胸闷气短,疲乏无力,自汗畏风,易于感冒,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或弱等。

2.2.6 脾虚湿阻

神疲乏力,四肢困重,困倦多寐,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或晄白,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或缓等。

2.2.7 肝郁化火

头胀头痛,眩晕耳鸣,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2.2.8 痰热内扰

心悸心烦,焦虑不安,失眠多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3. 亚健康的诊断

在亚健康的诊断(或者更多地说是疾病的排除诊断)过程中,可利用现有的医学诊断方法(如病史采集、神经精神状况和整体功能的评定、影像与实验室检查等),为是否存在亚健康及亚健康的分类判断奠定基础(有关综合评定亚健康的诊断流程见附件2)。

在进行亚健康的诊断时,要特别注意与慢性疲劳综合征及精神心理性疾病的鉴别。

 

4. 亚健康的中医干预原则

4.1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意识。

4.2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筑牢五大健康基石。

掌握健康技能,努力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充足睡眠,戒烟限酒。

4.3 适时缓解紧张压力,有效消除心身疲劳。

4.4.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调摄。

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处于亚健康状态者的体质状况及具体不适表现特征与轻重,予以相应的干预措施。如中药、针灸、推拿按摩、营养素补充剂、保健食品、药膳、传统健身方法等。

4.5 针对个体情况开展心理疏导与行为指导。

对于存在有精神心理不适,或社会交往困难的亚健康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心理疏导,或认知行为方面的指导。

5. 亚健康的中医研究方向

5.1 中医关于亚健康的相关理论研究

5.2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亚健康诊断与干预中的应用

5.3 现代生物医学技术在中医亚健康诊断与干预中的应用

5.4 亚健康的中医综合干预措施的研究

5.5 中医关于亚健康的评定方法及诊断标准的建立

5.6 亚健康疗效评定标准的建立

5.6 亚健康相关干预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