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园“一物多玩”对培养幼儿户外活动积极性的意义
(2010-11-09 23:15:29)
标签:
杂谈 |
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年龄特征当中最突出的表现,我们常常将那些会玩的孩子当作“聪明”的代言人,也常常用活泼机灵来赞美那些玩得很投入、玩得有创意的孩子。玩分很多种,放纵地随心所欲是玩,盲目地跟从照搬是玩,小心地尝试探索也是玩……到底哪一种“玩”能够让孩子得到身心各方面的充分发展,究竟哪一种“玩”可以在玩的基础上让“玩”得到深化,作为教师亦或是作为成人的我们,有责任研究出“玩”的境界,有必要提升孩子们“玩”的意义。
其实,很多事情都在兴趣的前提下得以生根发芽。如果就“孩子对玩的兴趣”进行论述,或许你会觉得这无异于瞎子点灯,因为无论是多大的孩子,“玩”这个字都会优先于任何事把持住一个人兴趣的方向。但是仔细反思之后我们却不难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永远是定位在没有尝试过的新事物上,而且,不加引导、不予干涉的“玩”常常让所有的效果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此时的玩,折杀了意义的本质,让玩变得很单纯却不丰富;这样的玩,摧残了天性的萌发,让玩变得不再是兴趣的归宿。截取一个很小却很普遍的环节——户外体育活动——很简单地,如果每一次户外活动都重复跳房子的游戏,孩子们会宁愿坐在温暖的教室里看动画片。
对于任何一个环境创设者来说,户外活动器械的频繁更换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即便是克服了这个困难,孩子们依旧会有对熟悉的活动器械厌倦的那一天,这不但打击了孩子对于玩耍的积极性,也从另外一个层面为孩子埋下了一种类似于喜新厌旧的思想根源,而这是我们的教育所万万不能忽视的。如何让孩子对同一种活动器械不断的产生兴趣?如何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获得心智的开发?又如何让孩子通过玩来完善自我的心里素质?——一物多玩,给了我们尤多的启示。
一、一物多玩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户外活动场地上,当孩子们发现有如孙悟空的金箍棒似的小棍时,不由得都做了一次
齐天大圣。棍在每个人的程式思维里都是被拿在手里的,所以一个个“齐天大圣”用“棍”当作武器,相互切磋着武艺。而这样的舞林大会通常不过10分钟就会不欢而散,这些“定海神铁”们的意义也在孩子们的简单摆弄中得到终结。第二天,第三天……重复三天以上同样的器械活动,想必再也没有孩子对“齐天大圣”感兴趣了,因为他的金箍棒也没什么好玩的。突然有一天,老师将所有的小棍有规律地摆在地上,摆出相互连接的规则图形,孩子们好奇地围了过来,无需过多的语言,老师第一个双脚跳进一个摆好的正方形里,接着又单脚跳进前面的三角形里……一直跳到最后一个用小棍摆好的规则图形,回头看时,孩子们正兴致勃勃的一个挨一个的跳进每一个图形里。“原来小棍这样玩也很好玩!”这是一句无声却有形的共鸣,升腾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当一种活动器械被开发出不同的玩法,即便开发者是成人、是教师,兴趣都将是一条贯穿的主线,主宰着孩子们的意愿,热衷于不同的“玩”所带来的新鲜感。此时的活动器械似乎真的着了孙悟空的法术,在变幻中让孩子们尽兴着自己的快乐,也让多种运动技能在不知不觉中同时得到锻炼。这种玩耍的训练会促成一种良性循环,不断吸引着孩子们的活动积极性。
二、一物多玩引发幼儿对玩进行主动探索。
孩子其实是天生的创造者,他们相对于成人来说没有过多的心理压力和思想杂念,他
们在相同情况下更能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而这往往能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几块小小的地拼曾经被用作顶沙袋的托盘,如今地拼被当作“河”里的石头相间隔地排成一排,老师请孩子们当小青蛙,踩着石头到河对岸去,在情境与新玩法的共同作用下,孩子们很认真也很有兴趣地学小青蛙跳在一块块“石头”上,但是,因为冲击力的作用,材质很轻的泡沫地拼在孩子们轮流跳过几次后逐渐偏离了原来的位置,一行能连成一条直线的“石头”变得歪歪扭扭的。起初,几个孩子会去挪一挪偏离位置的小地拼,可是抵挡不住孩子们高昂的兴致,一只只小青蛙跳过之后依然有“石头”跑到旁边的位置上去了。于是,开始有更多的孩子加入到修正石头小路的队伍中,渐渐地,他们发现,这些石头总是不听话,挪多少次也没用。凭着一股对玩所特有的灵感,有一个孩子顺势将已经偏离原有位置的“石头”索性放得离原来位置更偏更远一点的地方,正当一只小青蛙跳到此处时,也顺势稍稍改变了一下方向,跳在了这块不听话的“石头”上,于是,接下来的所有石头都改变了自己的位置,一条笔试的石头小路变得有些七零八落,但依旧是从河的这一岸延伸到另一岸,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因为这条小路是他们自己动手铺成的,而且石头之间不规则的间隔以及石头不成直线的排列似乎让跳有了新的生命力,显然,过这样的河比之前要有意思得多。
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之后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与探索,将同一种器械的同一类玩法开发得更好玩更新奇,这里面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和自豪感加入到了游戏当中,让玩变得更丰富更生动,不但充满着奇思妙想,也带着自己内心的小小成就,这无疑会让孩子爱上户外活动,爱上自己发明的户外活动。此时的玩不但有了锻炼的意义,有了探索的意义,更有了情感上的意义。
三、一物多玩引导团体合作。
当玩法不再受到思想的束缚而变得多种多样时,似乎更多积极向上的东西也能接踵而
至。由于一物多玩对于活动器械本身的多样开发性,在某些玩法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需要人为的器械操控。
几个呼啦圈,被一群女孩子竖直举起排成一列纵队,形成一个必须有人做支架的“时空隧道”,一队男孩子从这组高高低低的圈中钻过,像是胜利的完成了一项大任务似的,高兴而又很规矩的替换下举圈的女孩子,再由女孩子们一个挨一个的钻过男孩子们建造出的“时空隧道”,然后再进行轮换,以此类推。或许游戏刚开始的一两次需要教师的引导,但之后的每一次轮换都变得井然有序,男女分工、团结合作的概念潜移默化,不再需要教师过多的言语解释,这样的户外活动、这样的一物多玩既是一次玩的经历,更是一次合作的经验。
四、一物多玩增进亲子感情。
现在的很多家长早出晚归忙于工作,疏于与孩子的沟通和亲情传递,很多孩子来园后
舍不得父母离开的原因也正是因为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够,拥抱不够,亲情交流不够。一物多玩所提供的两两配合、共同参与的特性让亲情的沟通更多了一种途径。
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跑到一个呼啦圈前,将圈拿起来从上到下一起套过孩子和自己的身体,然后与孩子一起跳出呼啦圈,迅速跑到下一个圈前,再套圈,以此类推。此项游戏需要家长和孩子将身体紧贴在一起,才能顺利的将圈套过,且全程跑、套、跳都是家长和孩子两个人共同完成,谁也不能否认在这个过程中最开心的是孩子,与孩子一样开心的便是家长,亲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传递,既有肢体上的传递,更有心灵上的传递。孩子也会因此爱上和家长一起参与的户外活动,对户外活动保持较高的积极性。
一物多玩从同一种玩器具出发,变幻出各种各样的新玩法、新创意,它所体现在幼儿身上的好处最直接也最显像的无疑是培养了幼儿热爱户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也反过来让一切由此而生的积极可能与积极作用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