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与亚当(转帖)
(2012-03-05 13:48:05)
标签:
杂谈 |
网上转帖来的文章,尽管好多地方让人笑掉大牙,但有些东西还是无可辩驳。红字部分是博主特意标出的。笑过之余,正视历史。华夏文明岂止上下五千年
蔡元培引领的《红楼梦》研究索隐派至今余韵悠长,霍氏姊弟与刘心武都是这一派的研究路数,尤以刘心武的观点流播最广,虽遭到众多红学家的批评,但仍痴心不改,坚持己说。近读《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书,竟然发现早此数百年在欧洲竟然也有一个索隐派,其以弥缝中国上古史与《圣经》世界史为己任,成果颇丰,至今读来仍觉骇然。 自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将中国及中国的历史介绍给欧洲后,人们发现如果说《圣经》讲述的是世界史的话,那中国的历史要远比《圣经》讲述的长,而且中国的上古史有很多确凿的证据,因此《圣经》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因此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8世纪末,很多欧洲人致力于调和中国上古史与《圣经》世界史,其中包括“一个又一个神学家、严肃学者、普通文人、汉学家和索隐派耶稣会士”。 既然在开始就认定《圣经》是正确无误的,那么就只能靠蛛丝马迹去寻找与中国上古史相对应的事件与人物。比如当时的神学家和历史学家霍尔恩在1666年出版的《诺亚方舟》中认为:“尧时代的土地被淹没证明这个时代发生了大洪水,而《圣经》中记载的大洪水发生于公元前2348年,这正在尧的任期内,所以此洪水就是彼洪水。”“尧以前的中国历史其实是洪水前的世界历史,有关记录由诺亚方舟中的人保存下来并传播,传到中国的这部分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使中国人自以为是他们祖先的历史。”(博主案:绿字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是最扯蛋的结论)。基于以上的理论,霍尔恩进而将中国上古帝王一一对应为《圣经》中的人物。比如“《中国上古史》提到中国人称伏羲自地而生,霍尔恩认为这与《创世纪》所说亚当诞生于大地的尘土中类似,可见伏羲本是亚当。神农与该隐(Cain)名字相似,而且都是农耕者,当是同一人。神农的继承者黄帝则是该隐的儿子以诺(Enoch),因为黄帝突然飘到一座山顶上并获得永生,这正如以诺升天不死。……接下来,尧显然就是诺亚了……”当然这种对应也会有些出入,但霍尔恩认为“《创世纪》记载了明确真实的历史,而中国史书则处处歪曲,这是许多之后的中国人追溯祖先流传下来的记忆时所难免的失真。”(博主案:请大家替我问候一下霍尔恩他妈)。霍尔恩并不是唯一持以上观点的人,汉学家门泽尔和巴耶尔也同样认定伏羲就是亚当,但巴耶尔认为黄帝才是诺亚。 17世纪英国古物搜集家约翰·韦伯对尧是亚当提供了更充分的论据:“首先,根据历史学家的记载,诺亚本人在大洪水之前和之后都居住在中国这块地方。其次,尧的名字Yaus与Janus(杰纳斯,古罗马门神)相似,而杰纳斯就是诺亚的一个形象。第三,尧的生平与诺亚有诸多近似之处,比如其名称都寓意着快乐,两人的品质都远超他人,他们都是虔敬上帝之人,两人都有个品行不端的儿子且名称相似,他们都是农夫,在他们生活的时代都有世界性洪水的记载,而在洪水之前都记载了一次五星聚合。约翰·韦伯还大施笔墨讨论诺亚方舟停泊于中国境内。第一,关于方舟制造地点,能取得共识的只是在西奈以东,位处最东方的中国无疑符合这一点;第二,无论方舟是以松木还是杉木制造,中国都有丰富的资源;第三,中国有足够多的河流供运输木料;第四,中国境内有《圣经》所说的阿勒山,即方舟在洪水后的停泊之处,……;第五,中国具备洪水后供诺亚生活的条件,比如农耕条件和生长葡萄等等。”此外,还有人提出伏羲是诺亚,或是诺亚的次子含,或是以诺等等不一而足,且“证据充足”。 考古学家苏秉琦曾说:“在考古工作中,你只有想到了什么,才能挖到什么。”这话虽然说得很唯心,但却是指出考古工作准备的重要,这话如果用在索隐派身上,那就是“你能想到什么,就能证明什么。”心中已有既定观点,那自然会“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同理,《红楼梦》的索隐派既可以说是隐指“和珅家事”,也可以说是“明珠家事”,或者是“反清复明”、“废太子之女”等等,虽然荒诞不经,但较“伏羲亚当同体”还是小巫见大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