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孕产育儿美好 |
http://s6/mw690/001qEcXigy725ivEgwlc5&690
在美国生完孩子后,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产后绝对不是我一个人在孤军奋战,来自情感和精神上的温暖和支持让我很安心。例如生老二时比预产期早产了2个星期,出院后,医院就派护士来追踪和跟进宝宝在家里的情况,看看宝宝的生活环境和有没有受到良好的照顾,还带给我一些有关育儿的材料。在和我聊天的过程中,叮嘱我护理新生儿需要注意的地方,像是不能给宝宝吃蜂蜜等。她还建议我记录下宝宝一天喝奶和睡觉的具体时间,掌握宝宝的作息规律,为今后的睡眠训练做准备。生之前,孩子的外婆就跟我说,要准备酒精擦脐带根部。问了护士才知道,宝宝的脐带会自己长好的,如果酒精碰到伤口,会造成溃烂,实在不可取。那脐带没掉之前怎么给宝宝洗澡呢?怎样才能避免碰到水?护士倒没说要酒精,也没说要什么保护,就说洗完澡用棉签擦干。果真刚两周不到,就已经快长好了,我想宝宝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脆弱。
还有生老大后的那次家访,当时大宝脸上长了好多红色小豆豆,护士说是稍微有点湿疹,和温度过热有关系,说是自己会下去的,当时她摸摸宝宝的被窝是湿乎乎的,我还以为是尿布漏了,其实是给宝宝裹得太严实了,宝宝除了刚出生的几天,不太适应外界的温度,会有些怕冷,很快就变成十分怕热了。这个需要妈妈细心地观察,她让我根据宝宝的需要,及时增减衣服,和调节室内温度。有一天后知后觉地发现,给宝宝穿少了睡觉,倒是越睡越安稳。刚成为新手妈妈的时候,遇到娃的问题,刚开始不太懂,还好护士手把手的教,获得了很多护理宝宝的知识。
除了专业护士上门家访外,社区还会为新手妈妈搭建沟通和社交的平台,社区有很多支持新手妈妈的小组,时不时的会在脸书上会发布具体的活动内容,例如妈妈们的茶话会,会上围绕着一个固定的话题,大家互相讨论,并且给出建议,有助于妈妈们产后的心理健康。妈妈之间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很多照顾新生儿的信息都是在和其他妈妈的交流中得到的。像是吐奶这个常见的问题,有个白人妈妈自己的经验就是,喂完奶后,先不要拍宝宝,60度抱一会儿,然后拍嗝,睡觉的时候把宝宝的头稍稍垫高。还有像如何帮助宝宝做Tummy Time(肚肚时间),具体的做法是在宝宝趴着的时候,妈妈的双手最好是扶着宝宝的肩头便于固定她的胳膊。
妈妈们之间的讨论既可以互吐苦水,又可以互相帮助。这样的支持对新手妈妈而言,绝对是增长了育儿的信心。记得刚参加妈妈小组时,会有一些哺乳中出现的疑问,因为不知道宝宝吃了多少毫升的奶,生怕她吃撑了,或担心她没吃饱,小组讨论时,提了出来,正好有个亚裔妈妈也遇到过和我类似的情况,就和我分享了她哺乳顾问给她的建议,说是有些妈妈用宝宝吃奶的时间来衡量宝宝吃奶的多少,是一种误区,因为有的在宝宝吃奶时,有时会干吸,并没有把奶咽下,所以真正有用的是看宝宝吞咽奶水的时间。她的做法就是在宝宝吞咽奶水时,仔细观察,算一下宝宝吞咽奶水的时间,如果每次喂的时候,发觉干吸的时间很长,而吞咽的时间只有五六分钟,即便是含着乳头的时间很长,很可能宝宝并没有吃饱。但如果吞咽进去的时间有十来分钟,表明宝宝吃的不错。要是不能确宝宝到底吃清了没有,有一个判断的办法是用手挤一点奶出来。如果奶水只能挤出一点来,甚至挤不出来,那应该是是把乳房里的奶吃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