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不值得张悦然嫉妒
(2008-11-18 13:10:43)
标签:
80后
70后
张悦然
卫慧
棉棉
媚
鲤
嫉妒
垮掉的一代
杂谈
|
|
张悦然在新书《鲤.嫉妒》中,尽情渲染她对70后的嫉妒。此语一出,舆论哗然,其中对其自己所属的80后一代的反思更是令很多人惊讶。善良者认为张悦然具备了一个好作家最重要的能力——反思。恶意者则痛骂张悦然背叛了80后,是80后的叛徒。
我大概是能够理解张悦然的意思的,坦承自己对于上一代的嫉妒,其实意味着对某一种价值的认同,认同那种理想主义和不甘流俗。同时也是一种成长和自信,她终于可以坦然的面对自己身上那些属于80后的典型印记,哪怕是否认式的面对,其实也是一种更确切的认同,她认同了属于自己身体的80后的印记,不可磨灭的印记。是的,她憧憬上一代人的精神,但是她更确定自己就是一个80后,她属于这一代人,哪怕在反思中,她也只能属于她自己的这一代。
其实,所有真正的成长,都不是通过模仿或者反叛而形成的,而是通过对自我的确认。
可是问题是,张悦然在自我确认的过程了,更加把自己内心的对于更完美的自我的认可,加在了她的上一代身上。
可是70后,真的值得张悦然嫉妒吗?
张悦然错了,70后是真正垮掉的一代,是真正腐朽的一代,是真正灵魂漂散孤苦无依的一代,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一代,是被时代摧毁的一代,是脆弱的一代。
70后一代,成长于80年代末到90年代理想主义残留的时期,却又不幸遇上了席卷而来的经济大潮。他们刚刚建立起来的上个时代的人生价值,马上就被新的时代冲跨了。他们刚刚想树立崇高的理想,马上就面临着金钱的诱惑。他们从不独立,精神还没有成长好就被现实俘虏了。
就拿文学来说,现在活跃在文坛上的,还有一个70后吗?
60后有一长串,从余华、苏童、刘震云、毕飞宇,到刚刚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麦家、迟子建到石康、陈希我,都是60后,70后有谁呢?
在1999年到2002年期间,70后们曾经短暂的辉煌过,卫慧、棉棉、尹丽川、沈浩波、李师江,也都是风靡一时的人物,引起过无数争议和热闹,可是现在呢,他们都去哪里了,为什么每个人都像流星一样短暂?卫慧的写作每况愈下,《上海宝贝》之后,再也没有什么作品引起过人们的关注;棉棉更是一本书主义,除了一部《糖》,其他什么也没有;尹丽川刚刚引起人们一点注意,还没怎么开始文学之路呢,就拍电影了玩票去了;沈浩波这个先锋诗人,干脆当书商去了,炮制了一堆所谓的畅销书;李师江呢,刚刚被认为有点王朔的意思,马上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而这几个人,已经是我仅有的能想起来的属于70后一代的名字了。搞得现在媒体想采访一个70后作家都很难找到,好不容易从煤灰堆里挖出一个叫“丁天”的,据说当年也曾红过,被称为女有卫慧男有丁天什么的,现在呢?听说在写什么恐怖小说,而且写得一点反响也没有。
当80后崛起的时候,70后们就很识时务的集体消失了,腾出好大一个空白,任由80后们折腾。
其实在我看来,70后一代,既保留了前辈人的小农意识,小富即安,落后、愚昧、保守、视野狭窄,又沾染了商业时代的浮躁、虚妄与怯懦,他们中混出点头脸的,往往是一副暴发户的形象;没有混出来的,则装出一副颓废的理想不能实现的艺术青年的土样。如此夹缝中的一代畸形人格,应该被历史迅速遗忘,由更新的更现代的更潮流的青年填补他们留下的空白,为中国文化真正留下国际化的、都市化的声音,而张悦然所反思的什么“媚一代”啦,什么“没有连着大地的根系”啦,什么“莽撞与苍白”啦,不过是任何一代人的青春期综合症而已。而80后身上所拥有的一切,却是70后怎么也不能具备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