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外教的教学游戏

(2012-06-07 20:19:37)
标签:

教育

分类: 豆妈视点

2012 6 7 晴

 

看样子大家对上篇文章提到的美国外教挺有兴趣,我们就继续说说他的故事吧。

第二次上他的课,是下午一点半到三点,基本是大家都昏昏欲睡的时段。一上课他就说,下午上课,我们就来做游戏吧。一听这话,身为成年人的我们也为之一振。

老师问,你们说,英语是讲的快好还是慢好?

有人说快好,有人说慢好,有人说你到底指多快多慢?

老师说,刚学英语的时候,很多人追求说得快,这会让说话者没有时间思考,同时使得说者和听者都感到紧张。说得太慢也不好,让人感觉好像要对人家实施催眠术。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如何改掉因追求快而缺乏思考的问题呢?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要用yes或No这样的词回答问题。

为此,第一游戏的规则是,A来问问题,B回答,但不能说yes or no,一旦说了,就算B输了。

豆妈当时正好坐第一排,于是被老师叫上去和他一起给大家做示范。他不断用一般疑问句发问,豆妈保持高度警惕,用I think so, you are right, exactly, sure之类的词汇代替yes来回答。有一次他问:“你女儿多大了?”,我说“11岁了”,他紧接着反问“你女儿11岁了吗?”我心里不禁疑惑,在他眼里我究竟是太老还是太年轻呢?他为什么对我女儿的年龄有所怀疑?我这一走神,一声‘Yes!’便脱口而出。他指着我笑起来,我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套了。不过他还是表扬我说,我坚持的时间算很长了,通常都玩不了几个回合就会败下阵的。

后续的课程中,每当老师问大家什么问题,我都能察觉自己是否又说了yes或者no,甚至有一种有意去避免使用它们的倾向,尽管那时游戏早就结束了。我观察了一下身边的同学,发现他们也开始更多地使用其他替代词汇。

我早就注意到中国学生用英语交流时过多地使用yes和no,这不仅在语气上让人感觉唐突甚至没礼貌,而且使话题难以继续——对方好不容易想起一个话题想跟你聊聊,你一个yes/no就把人家打发了;对方再挖空心思找话题,你又一个字将其断送……

我虽然早就发现这个问题,但我的做法是一遍遍地告诉学生“不要这样做”,显然这种告诫并没有起多大作用(尽管他们理智上也认可我的观点),因为业已形成的模式光靠理智、显意识难以改变,需要设计巧妙的游戏让包括潜意识在内的各种因素都积极参与进来。我想,这正是这个游戏所蕴含的心理学基础。

跟老师做这个游戏的时候,有时一下想不出怎么回答,我就先重复一遍他的问题或关键词,从而为自己赢得时间。后来老师对大家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不过他说的原因和我理解的不同。他说,当你重复别人的观点时,对方会觉得你确实在听,由于人都有被倾听的需要,所以他就更愿意和你把谈话进行下去。

 

接下来,我们玩了“because”的游戏。据研究,当说到because时,对方就倾向于认真听并同意你的观点。比如在超市付账的时候,如果你对前面的人说“我很着急能让我先结账吗?”人家大都不会同意。如果你说“能让我先付吗?我很着急因为……?” 不管因为后面跟的是什么原因,获得对方首肯的几率都会大大增加。听了这个理论,我们便满怀好奇地开始尝试because这个神奇的词语,不知不觉又练了十几分钟。

下一个环节是讲故事。老师首先讲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他刚来中国的时候在辽宁任教,那时候一句中文都不会说。有一次肚子饿了,想买几个煮鸡蛋吃,就让他的学生在他手上写了这几个汉字,好让售货员看。老师长的挺壮实,那天他的头发很乱,冬天的辽宁很冷,但他的袖子却挽的高高的,再加上与众不同的外国脸儿,样子确实有些另类。他来到小卖部前,看到一个女的正在柜台里面洗衣服,她身后的屋里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好像是一群男人在打麻将。屋子里光线很暗。他一进门就朝那个女人伸出手臂,想让对方看到手掌上“煮鸡蛋”几个字。不料对方见状竟然抱头尖叫起来,一屋子人闻声冲了出来,五个彪形大汉将他团团围住……

我完全沉浸在故事和当时的画面中……

讲完故事老师说,当你将注意力集中在故事上的时候,你就会忘记你正在说外语,这样就可以帮助你更为自然地使用这种语言。确实,当我听他的故事的时候,几乎没有留意任何语言的形式问题,注意力全在故事的内容上。

 

看到老师总能在认知心理学与教学实践中自由穿梭,游刃有余,我心里顿生钦佩之感。简单的游戏是易于模仿的,困难的是如何将认知心理学与各门学科的教学实践巧妙结合。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我们的差距。我们的差距尚不在能不能用好心理学原理的层面上,而在于心理学几乎还没有走进大多数老师的视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