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缺乏个性?——读书会第14、15次活动

(2012-04-15 22:49:44)
标签:

杂谈

分类: 心灵成长互助读书会

2012 4 15 阴

 

现在的大学在校生基本都是90后,有人问我90后的个性是不是都很张扬,我想想说,事实上,他们似乎并不像60后、70后想象的那么有个性。所谓个性,必定是独立、独特的思想的产物,但我接触到的很多大学生,他们似乎没有太多属于自己的思想,尽管他们看上去像个成年人,但心理上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或者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为什么这样的学生比例越来越高了呢?

 

今天我们读到《少有人走的路》一书《独立的风险》一节,作者讲到自己15岁时,突然想从一所知名的私立中学退学,遭到家长老师各方的反对,但他自己就是觉得与那个学校格格不入,为此还去看了心理医生,甚至住进精神病院。他后来反思这个过程,觉得那其实是他人生的一个快速成长期。他说:

“我离开艾斯特中学,无疑是告别传统模式的价值观。很多人从未有过大规模的跳跃,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成长。他们看上去像个成年人,心理上却仍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他们沿袭上一代的价值标准,做任何事都要得到父母的批准,即使父母早已离开人世,他们心理上仍旧难以摆脱依赖的情结。他们从来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作者当时之所以能够听从自己心灵的呼唤离开那所学校,他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敢于追求独立自主,本身就是自尊自爱的体现。我尊重自己,才不愿得过且过,去维持在艾斯特中学的可怜状态。我不想忍受不适合我的成长环境。商人懂得关心自己(52岁决定离开世俗观念上成功的事业,开始遵从自己的心灵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不再如过去那样,凡事只为满足目前的要求。这样一来,她才没有精神崩溃乃至选择自杀。”

第二,他认为他敢于背经离道,那是因为父母的爱给了他安全感——“你是我们所爱的孩子,你是可爱的人,无论你做什么,无论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你努力而且敢于冒险,我们始终都支持你、爱你。”

“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就没有勇气自主选择前途,就会漠视需要,抹杀个性,一味被动地接受他们安排的生活模式。”

这句话用来回答文章开始时提出的问题简直太确切了!

 

我们大部分的学生,在这二十年的生命历程中,几乎没有自主地做过什么决定。

小学时,唯一的目标是考上一所好中学;

中学时,唯一的目标是考上一所好大学。

即便在选择学校的问题上,很多也都是家长越俎代庖。

上了大学,很多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既然文凭还是有必要的,那就混吧。于是出现一批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的学生。正如斯科特所言,既然无法自主选择前途,就会逐渐漠视自己的需要,抹杀自己的个性,有意无意地接受并且习惯被安排的生活模式。

临毕业时,找工作与考研究竟选择哪一条道路呢?这时多数家长不再干涉,孩子终于要自己拿一回主意了!然而很多学生会显得手足无措,比如他们常会问:“老师,您说考研好还是找工作好?”

其潜台词是,这个问题是有标准答案的,只要找到这个答案照着做就不会错。在这么重大的决策中,倒不见他们探讨自己适合走哪一条路以及最愿意走哪一条路。

当你习惯走被安排好的路时,如果给你自由让你自己决定道路,恐怕还真是有一种不安全感!

 

在本节的最后,斯科特说,真诚的成长和最高境界的爱,“必然是自由状态下的自由选择,而不是亦步亦趋,墨守陈规,不是被动而消极地抗拒心灵的呼唤。”

 

这两天,听到身边朋友的亲戚中出现了两个非常类似的“问题女孩”,她们在小学以及初一初二阶段都非常优秀,然而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变得十分逆反,再加上早恋等导火索,学习成绩一泻千里。她们与家人根本无法沟通,有的甚至离家出走数月不归。

眼看着中考就要来临,家长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她们实在想不明白孩子为何会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实,这是孩子们在用极端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独立宣言!

如果孩子从小总没有自由选择的机会,有一部分人会逐渐习惯被安排的生活并牺牲了自己的个性;还有一种,或许是被压抑无法呼吸了,最终会在忍无可忍中爆发,于是上演一部部由"优秀学生"转变为"问题学生"的人生剧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临摹绘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