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第八次读书活动
(2012-02-26 21:29:54)
标签:
自律教育 |
分类: 心灵成长互助读书会 |
2012 2 26 晴
今天我们读书会开始读第二本书,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曾经为我自己的心智成熟立下汗马功劳。此外,相比灵修类的书籍,这本由心理医生写的书显得更为入世一些,理解起来似乎更容易,案例也非常有说服力。
初看起来,这本书的观点似乎与《遇到未知的自己》有一定距离,但我感觉,如果你用其中观点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时就会发现,在某一个路口,两本书都会建议你左转,而在另一个路口,又会不约而同地让你右转。所以,实质上这两本书是在用不同的语言和角度,阐述着相同的智慧。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就叫做自律。开篇第一句说“人生苦难重重”,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手段就是自律。“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问题。”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人们都害怕承受痛苦,遇到问题就慌不择路,防风而逃。有的人不断拖延时间,等待问题自行消失;有的人对问题视而不见,或尽量忘记它们的存在……我们总是规避问题,而不是与问题正面搏击;我们只想远离问题,却不想经受解决问题带来的痛苦”。
这段话可谓一针见血。与《遇见未知的自己》相同,它们都主张在碰到问题时,要勇于面对问题,从自己下刀,并勇敢承担由此引起的痛苦。
读了这部分,大家都觉得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惧怕问题、躲避问题的倾向。飘逸说感觉这章就一直在说她,她在学习的某个问题上就有这个心理,总不想去做,还总是希望只要拖一拖,问题就会自行消失。
自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条就是推迟满足感。大家都比较认可这个原则。不过,说中提到早在五岁时我们就可以学会自律的原则。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对于小宝宝来说,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培养其安全感则是那个阶段的首要矛盾。
作者还说要求孩子先做作业再干其他事情是实践推迟满足感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对此我们有不同看法。因为作者这本书写于八十年代的美国,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很轻,一周的作业加起来可能都没有我们孩子一天的作业多。家长那样要求可能没有什么负面效果。然而面对学业负担很重的我们的孩子,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毕竟保持孩子的张弛有度的生活,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是必须考虑的另一面。
不过,推迟满足感这个原则在生活中绝对不乏用武之地。我们常说,家长不要凌驾于孩子之上,的确是这样,但也没必要让孩子凌驾于家长之上。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时刻准备放下自己的事情去满足孩子的愿望。该等待的时候就让他们等一会吧,因为我们的生命同等高贵,我们的需求同等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自律这种美好的品质呢?作者说,研究表明这和基因关系不大,最需要负起责任的正是他们的家长!
“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职能导致不幸。富有爱心的父母,善于审视孩子的需要,做出理性、客观的判断。他们也可能在面临痛苦抉择时,与孩子一道经受痛苦和折磨。孩子也当然会逐渐意识到,父母甘心陪着忍受苦楚的一片苦心。他们未必立刻流露感觉之前,却可以领悟到痛苦的内涵和阵地,他们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未必是太坏的事。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这就是自律的起点。
“那些沐浴着父母的爱的孩子,心灵可以健全发展。父母的珍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有了这样宝贵的认识,便构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是自律的根基。它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爱。”
有时,可能会觉得养育一个孩子是个很大很难的课题,甚至有些不知所措的感觉。这时候可以想想这段话。其实,只要孩子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充足的关爱,他的未来就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