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互助读书会成立
(2012-01-08 19:58:57)
标签:
心灵成长读书会互助教育 |
分类: 心灵成长互助读书会 |
2012 1 8 晴
从小到大,我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课程和老师,但似乎从来没有哪门课程教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如何智慧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本单纯的生活突然充满各种令人纠结的关系,夫妻、亲子、婆媳、工作……很多人一时间乱了阵脚,不要说曾经追求的理想、幸福、快乐,就连几日的安宁似乎都成了奢求……
如何走出乱局、重新找回心灵的宁静?
更换配偶?重塑孩子?另谋高就?
这些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自我的心灵成长才是不二法门。
基于上面的共识,几个朋友一拍即合,我们的“心灵成长互助读书会”正式成立啦!
今天,我们第一次活动!场地虽简,但有书、有茶、有一群愿意敞开心扉、渴望心灵成长的朋友,每个人都感觉兴奋、温暖而又愉快。
第一个发言的是豆妈。
“为什么要起“心灵成长互助读书会”这样一个名字?因为心灵成长是我们的目的,而互助和读书则是我们的手段。这个名字中没有主语。大家说是谁心灵成长?”
“对,是我们自己,而不是我们的丈夫、婆婆或者孩子。在《一次有价值的网聊》那篇博文中,有网友留言非常有道理:谁不开心谁改变! 现在碰到问题的是我们,所以我们必须从改变自己做起。如果直接指责对方,只会招来警惕的反抗;如果做好自己让对方看到可喜的变化,他(她)才有可能对你的理论产生由内到外的兴趣。”
“我们总认为,是别人让我们生气了。但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了生气。发生了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赋予这件事的意义。大家都知道那个傻姑娘吧?如果她突然走到你面前说“你是个傻子!”你会有何反应?(雨露说可能会有些生气,但其他人都说会发笑。)”
“如果是我,肯定会哈哈大笑——她自己是傻子竟然说我是傻子,这难道不可笑吗?但是,如果是豆爸说我是傻子,我可能会生气、伤心或者感到自卑,因为我觉得他是有见地的人,他要是说我傻,可能我就真有问题。所以说,我们生气是因为我们赋予事情不同的意义,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而且,我们自身的成长,也必定改变整个家庭的气氛。这是我在微博上看到的一段话,与大家一起分享。”
“调整家庭气氛从自己出发,妈妈是起点,也是终点。气氛无法外求,气氛是一家女主人的性情,审美,见解的外化。不要诉求于丈夫孩子,不要把对气氛的追逐沦为对丈夫子女居高临下的说教,没有比妈妈每日笑声更美的音乐,没有比抱怨和唠叨更丑陋的噪音,没有比妈妈道德优越感更恶心的面具。”
“另外,我们的读书会极力倡导‘知行合一’。如果我们把从书上学到的内容仅仅作为一种知识去“知道”,那将毫无价值,我们必须将认可的观点、办法用于生活,碰到问题再一起学习探讨,让读书真正成为促进我们成长的有效手段。”
开场白结束后,大家又兴奋地谈了谈对读书会的迫切期待,然后就正式进入读书阶段。
豆妈推荐的第一本“教材”是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有兴趣的可以在线阅读http://ncs.xvna.com/yd78263-1/,顺便佐证一下俺不是书托
),热心的雨露早早就从网上订购了多本,所以这时是人手一本。大部分人私下已经读完一遍,不过,这种书读一遍是不够的。
飘逸用清亮的声音流利地读完了第一章,提出“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第一章多为背景性资料,所以无须过多讨论,玻璃又开始读第二章《老人的读心术——我不是谁?》
读到主体和客体的问题时,巴布、飞尘和玻璃都说不太理解这段。
这是主人公在回答我是谁时和老人的一段对话。
“嗯……我能觉知到我的思想,我也可以感知到我的情绪,所以它们都是我的一部分呀!”若菱说得自己都觉得很有道理。
“你的意思是说,主体和客体是一回事喽?”老人狡黠地问道。
若菱知道犯了逻辑上的错误了,如果主体的我能感受到作为客体的思想、情感,那么两者不应该同为一物的。
飘逸、巴布分享了自己的理解(想写具体点,可有点想不起来了,呵呵),最后豆妈拿起自己的杯子说:“这是我的杯子,但我不是杯子,我是主体,而杯子是客体;这是我的茶壶,但我不是茶壶,我是主体,茶壶是客体;这是我的身体,但我不是我的身体,我是主体,身体是客体。”,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下面可能有点难理解了。这是我的思想,但我不是我的思想,我是主体,思想是客体;这是我的情绪,但我不是我的情绪,我是主体,情绪是客体。”
大家都若有所思,好像明白了什么。
雨露很有感触地说,了解了主体和客体的区别,就能跳出来看自己了,就不会太和自己的情绪认同,不可自拔。豆妈赞许地为她鼓掌!
另外一段比较难理解的是下面这段话:
“如果月亮是代表我们真正的自己,而且它是无法用言语具体描述清楚的东西,那么我们所有用语言去描述它的尝试,就是这个指向月亮的手指,而不是真正的月亮。”
经过讨论,大家都认为,月亮就是前面说的那个主体“我”,而我究竟是什么是难以说清楚的,有人从这个角度说,有人从那个角度说,可永远难以用语言做完整准确的定义。只要说出来,就是错的,这或许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的深意吧。
雨露问:“那我究竟是什么?”
认识自我,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的课题吗?
接下来,飞尘和巴布又一起读完了第三章,在这里提出的问题是“人生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主人公若菱给出的答案是:财富、权利、健康、爱和快乐。讨论自己的追求时,大家都觉得对权利没有多大需求,对财富要求也不是太高,普遍重视的还是心灵的宁静、和谐。
期间,玻璃谈了自家的具体问题,大家纷纷为她出谋划策,但玻璃说这些具体办法她基本听不进去,豆妈也觉得由于不了解她家的情况,大家的主意可行性其实很小。玻璃还说,提起具体问题还会破坏她的情绪,所以还是希望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读书和自我提高上。
她说得对,其实心灵的成长就是“道”,具体的策略就是“术”,当心得其道后,每个人都能针对自家情况找到合适的“术”;而假如我们直接追求“术”,则是舍本求末,费力不讨好的行为。所以,以后我们还是要以读书、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为主,这样效率会更高,收获会更大。
我非常重视和珍惜这个大家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为此专门给博客开一个新栏目“心灵成长互助读书会”,希望读书会就像我们的美术班那样日渐丰满,茁壮成长!
现实版的读书会虽然不准备扩招会员,但欢迎大家通过网络和我们一起学习讨论,分享你的体会,指出我们的盲点……让这个栏目记录和见证我们的成长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