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长要不要给孩子定方向?

(2010-10-27 14:56:25)
标签:

家长引导

规划

教育

分类: 豆妈视点

2010-10-27 晴


       最近淘猫妈连发了三篇博文,《引导、鼓励孩子给家长带来满足》,《爱你,所以不给你》,《这是我亲妈吗?!》,其主题都是一定要相信孩子自我成长的力量,放手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任。应该说我是赞成这个观点的,但是仍旧觉得淘妈的观点十分前卫,似乎里面蕴藏着许多让人去辨析和深思的东西。比如,包办代替肯定是要反对的,但家长的引导和鼓励也会产生负面效果吗?小事多让孩子自己尝试也是受到普遍认可的,关系重大的方向问题也应该让小孩子自己做决定吗?先分享几段淘猫妈的文字。

 

    “无论是引导、鼓励还是激励,都会有一个前提:家长已对方向性问题有了清楚的判断,否则对孩子行为进行引导、鼓励、激励就无从谈起。也就是说,在方向性的问题上,家长已先期替孩子定了调。那么孩子将如何学习为自己的生活未来把握方向呢?如果说孩子们学习的过程是:只需沿着家长指出的方向前行就好,这样孩子未来的人生就可以少走弯路。那么请问,没有比较,没有走过弯路的孩子从何处得知什么路的曲直呢?在没有家长把舵,定调的未来,他们是不是也还得重新学习走弯路,学习为自己的未来自己定调掌舵呢?我想这是一个必然。”
    “有人会说,不对呀,在黑暗里摸索的人们都十分盼望着有人指引,有人鼓励,有人激励呢,为什么猫妈在这里说不对呢?没错,对于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来说,其内心里确实有着对这些帮助的期盼,所以当偶尔得到一点帮助时,便会兴奋不已。可是如果那个给出引导、鼓励、激励的人,很主动,很积极,在那里不遗余力、尽其所有地不断给出引导、鼓励与激励,则是把探索者变成了行路者。行路者面前的道路,如果出现路灯不亮的情况,那可是灯的问题,而非行路者的问题。这就好像在说,家长稍有做不到位的地方,孩子就有了“这是我亲妈吗?!”的抱怨。再有,当道路上到处都是灯火通明时,这道路就是一条再清楚不过的普普通通的路,没有什么可以探索的价值,从它上面走过,也就不会有什么让人感动的收获与内在体验了。”
    “说了这么多,我并非要表达引导、鼓励、激励孩子是错误的,是不可取的,而是想请家长朋友看清这类行为背后更多的是家长自己得到了心理满足。当家长想竭尽全力地帮助孩子渡过这些关键时期时,应该看清这样几个问题:谁应该是这些关键时期真正的承受者与面对者?真正的面对者与辅主者之间谁应该更为主动?当辅助者的主动性超过了真正的面对者时,辅助者想要达到的目的还能否达到吗?如果真的达到了所想要的目的,对于真正的面对者而言,他的心理感受是怎么样的?其收获又会是怎样的?只有把这些问题看清,有了明确的答案之后,我想家长才会更好地使用引导、鼓励、激励孩子的方法。否则依然会掉入“妈妈让孩子把他自己的事,变成了妈妈的事”的怪圈之中。”

      后来豆妈问了一个具体问题,淘猫妈也做了详尽地回复。
      成长的豆豆2010-10-26 15:46:00
      说个具体问题吧。豆豆学古筝一年多了,不久前要求停琴一个多月,上周又主动要求恢复了。她上琴课我一般也不跟。上周六是恢复后的第一次课,据说弹得不熟练,可能错的地方也不少,其实这段停课的日子她基本上还是每天练的。她带回话来说,老师说以后她弹琴的时候妈妈必须在旁边看谱子,以便找出弹得不对的地方。平时豆豆弹琴我陪得不多,她有时要求我坐在她旁边,我就在一边看书,弹得对不对也不知道。感觉她目前弹琴的状态有点半死不活,古筝是她自己选择的不想放弃,可又似乎没多大进展,感受不到多少乐趣。你说,我是就让她继续摸索,还是按老师的要求加强引导?


       博主回复:2010-10-27 09:34:53
       哈哈,你的这个问题我真回答不了,因为我有一个原则,我确信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教育专家,家长最了解孩子的情况(比我而言),所以我不会回答这样的问题,我确信你会找到最适合的答案。
我来说说,如果面对这样的局面,我自己的做法(嘻嘻嘻,有意思的是,我还真遇到过这种局面,只是孩子练的不是古筝而是钢琴)。我家小崽子从四岁多就开始学习钢琴,不为考级,不为兴趣,只为她要训练精细运动与脑剌激。我的做法与你也相同,不过,我会陪她去只因路太远,学习与练习我都不怎么陪。
      后来老师对此不满,要求我必须陪,必须指导等等。我开始也是按老师的要求做的,但我发现自那以后,我们母女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恶化,之后,我采用的办法是,我在老师面前答应得很到位,很诚恳,但回到家里就还是让孩子自己管自己,这样我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开始好转。她的琴一直弹得半死不活,可我却很愿意听,她也就愿意跟我面前显摆,每次她邀请我听她练琴时,我都很专注,她很喜欢我这个样子,可能是从这个过程中她有成就感。结果是老师疯了,不教她了,让她走。
      我以为这下好了,琴她不练了,谁知她跟我说,我再找个老师,我可不能让阿婆留下的琴没人弹!结果,她非让我又帮她找了一位老师,就这样又练了二年,那位老师也不教了,谁知她自己在我们楼找了一位邻居教她,价钱也是她自己谈好的。每周自己跑到老师家去学,回家自己练。那年她小学三年级九岁……
之后这位邻居搬家走了,后是出国了,小崽子的钢琴课才停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后来她在学校的学习越来越吃力,没有更多的时间了,但她停琴的时候放下一句话:有时间我还想把琴捡回来!这就是我与我家小崽子之间的一段经历。
      没能回答你的问题很抱歉!还是那句话:我确相你会找到最适合的办法!

 

      在豆豆学琴的问题上,我是准备采取让她自己去探索的态度了。最坏的结果也就是:花了好几年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豆豆没学会或者没学好弹古筝,音乐修养不高。这个结果,我显然是可以接受的,事实上我从心里觉得会不会弹琴那只是个锦上添花的事情。最好的结果则是,通过在这件事上长期的磨炼,孩子学会了自我管理,学会为自己负责,琴技也达到一定水平,这当然更是大喜过望的事情。决定在这件事上放手的另一大重要原因是,我自己确实从心里把陪孩子练琴当负担,平时基本也是孩子不叫我就不去,还是坐在被窝里看自己喜欢的书更愉快啊!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孩子需要的时候我也不管,只是我想把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上,等待她的召唤(惰性心理说,最好别召唤,呵呵)。这样,大人孩子可能都会过得更轻松些。至于老师那边,就让她自己去应付吧,我现在更是连老师面都很少见了——眼不见心不烦。

 

      但是,假如把学琴这事换成日常的学习,假如她也连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我得承认我不可能采取完全让她自我管理的态度(事实上学校的老师也不可能放过家长的——平时少做点作业老师都跟家长汇报呢!)。不过目前她的各项学习情况尚属正常,自然不需要太多的干预。四年级以来,豆豆做作业的时候时常叫妈妈坐在旁边陪着,这种情况反倒比二三年级频繁。她有时问个问题,有时在妈妈怀里坐坐说是充充电,不知是否学习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的。

      看看身边的孩子和家长,平时敢于放手的家长,其孩子必定更有主见更有责任感更能干。然而也同时看到有的家长颇有雄才大略,为孩子做了很多规划,并逐步地一个个实现,但在小事上家长也是比较放手的。至少从现阶段来看,其孩子在各方面的成长也是不错的,包括在自我管理的问题上。《人生设计在童年》那本书的作者叫什么来着?他的女儿在他的设计下成长,似乎人家各方面也都十分出色。
      我接触过很多大学生、研究生及其导师,深知名师出高徒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导师的引导和点拨对学生的成长确实具有很大的作用。
      也许系鞋带的方法是人人都可以在黑暗中摸索成功,可当面对的事物达到一定高度,有没有高人指引的区别就会泾渭分明?
      或者世事相当复杂,即便别人为你指引确定了一部分,仍有足够多的未知数供你去探索?或者家长为孩子指引的方向,只是让他少走了50条弯路,而剩下的50条是常人无法预知而必须亲力亲为的,于是这种指引带来的只有效率的提高而非经验教训的缺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