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一)

(2009-07-11 13:46:09)
标签:

杂谈

分类: 豆妈推荐

2009 7 11 晴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我甚至感到有些自不量力——这是多大多深刻的一个话题啊?这是我能说清楚的问题吗?

一两个月来,在淘猫妈的博客上,大家不断的探讨和思考着这个问题。在我阅读《正面管教》这本书时,这个问题也不断在脑海中跳跃,随着阅读的深入,问题的答案似乎变得明朗起来。我愿意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出来和大家探讨,至少可以让我们的认识离真理更近一些。

 

今天想说的是:他人的鼓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

 

感觉有点老生常谈吗?

我们中国文化中一直崇尚“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从聋童父亲周泓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书开始,赏识教育之风开始吹拂祖国大地,人们似懂非懂、小心谨慎的开始尝试,与此同时,知心姐姐卢勤的系列图书也不断告诫家长老师《告诉孩子你真棒》的价值。

然而,身体力行“赏识教育”(他们自己理解的赏识教育)的家长和老师们很快发现,光有表扬是不行的,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如此教育出来的孩子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于是又有孙云晓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一文的诞生。

家长们晕了——那我到底是该夸还是该批呢?要是说两者要兼而有之,火候该如何掌握呢?其根本原则又是什么呢?

 

我感觉,其根本原则就是你的说法、做法是否有利于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建立。一个具有良好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孩子必定会成长为最好的自我。

赏识教育有利于自我价值感的建立吗?那得看你究竟是如何理解赏识的。在《正面教育》一书中,作者对“赞扬”和“鼓励”做了细致的对比分析,其结论是:鼓励会帮助孩子构建自我价值感,而赞扬则可能会让孩子成长为“讨好者”或者“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等表现的深层心理原因。

那么赞扬和鼓励这两个我们眼里的近义词究竟有什么区别,竟然会导致如此不同的结果呢?举个家家都会碰到的例子来说明吧。

 

孩子考了100分,高高兴兴地向你报喜。你是如何反应的?

满面春风地说:“太好了,你真是个好孩子,妈妈爱你!” 或者

“我家宝贝儿就是聪明!”

孩子受到了表扬,一定会更发奋更努力吧?看起来真是皆大欢喜、其乐融融吧?

不过,如果做一下逆向推理,你的话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如果你考不了100分,你就是坏孩子。”

“如果拿不到好成绩,你就是个笨蛋。”

孩子不一定会有意识做这种逆推理,但他们有很强的感知力,这层意思是感受的到的。

 

再来看另一种反应。

孩子拿着好成绩回来了。

妈妈像平常一样微笑着对孩子说:“这个成绩说明你最近非常努力。你对自己的成绩感觉怎么样?”

做个逆推理则是“如果你不努力,就拿不到好成绩。”

 

书中把前一种做法叫做赞扬,它是对人的整体评价,它在肯定你的同时也在暗示,如果你不这样,就要被整体否定,就不能被接纳,就得不到爱。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倾向于追求外部评价和别人的认可。得到认可时则感觉自己大有价值,一旦不被认可,自我价值则会轰然倒塌。

后一种做法被称为鼓励,它注重的是事而不是人,它在暗示,即便你得不到好成绩,被否定的也仅仅是这件事(学习不努力),而人本身并没有被完全否定的危险,它传递出的信息是你是被无条件接纳的。同时,询问孩子自己对此事的感觉则是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评价,从而构建自我价值感。

想起《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一书中强调,肯定孩子的时候要使用描述性语言:“我看到被子叠得很整齐,床单拉平了,枕头放得很端正,整个床看起来很清爽很舒服。”而让孩子自己基于这些事实做出结论性评价:“啊,我真是个能干的孩子!”其实,这也是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评价,非常有利于自我价值感的建立。

 

拿了好成绩回来进行鼓励并不难,可是要拿个不及格回来怎么鼓励呢?如果批评的话,是否会削弱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看批评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孩子感觉很糟糕,还是希望他们今后有所改善?这样问的话大家可能都会选后者,但我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如果要让他做得更好,就必须让他感觉更糟糕。这就是惩罚大行其道的理论依据。作者在书中不断批驳这个基本观念,因为事实上,人们只有在感觉更好的情况下才能做的更好。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难道不是在受到尊重和鼓励时才更容易激发出奋进的动力吗?

在孩子犯错误或成绩不佳的情况下,怎样做才能即让他们感觉好(受到尊重和鼓励),又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问题呢?

首先要真心接纳孩子的感受:“这次没有考好,肯定不太开心吧?”这样的话不仅有助于改善孩子的情绪,同时也传达出深层的信息——即便你考不好,仍然是被完全接纳的。

接下来,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评价:“你觉得主要是哪里出了问题?这种错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能够独立发现问题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

最后,着眼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责任的追究:“我们能从这个错误中学到什么?为了避免以后再犯这种错误,我们能想出什么办法?”

以这种态度对待孩子的错误,他们会有什么体验?

“犯错误并不可怕,爸爸妈妈会像以前一样爱我;”

“我能发现自己的问题,还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很能干!”

“只要我当心(努力),下次就可以少犯这种错误了。”

看起来是不是和取得好成绩获得鼓励时的心理感受有些类似?确实,如果方法得当,即便在错误面前,孩子一样可以得到鼓励,并让自我价值感得到巩固。

 

在此顺便说一下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发现孩子的抗挫能力差后,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原因就是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吃的苦少了,受到的打击太少了,于是吃苦夏令营应运而生了。但我认为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有时候还可能适得其反。

一个人凭什么百折不挠?凭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凭他相信犯错误、失败并不会构成对其人生价值的否定,相反他还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成功储存能量。这不正是自我价值感高的具体表现吗?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而是单纯的让孩子去吃苦,甚至有意对其心灵进行打击,则很可能破坏其自我价值感,抗挫折能力怎么可能得到提升呢?

 

昨天晚上临睡时,我问豆豆:“你是觉得爸爸妈妈无论如何都会爱你呢,还是只有你取得好成绩,做事棒….”

还不等我罗列完各种情况,豆豆就脱口而出:“无论如何都会爱我!”

从她坚定、果断、毫不迟疑的口气中,我欣慰地感到在给与孩子无条件的爱的问题上,我们基本过关了。而正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奠定了孩子自我价值的基石。

在下一篇博文中,我将和大家探讨来自事实的鼓励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

 

P.S. 《正面管教》一书每章后面都有一些思考题,帮助读者检验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本章的内容,我在这里也来个东施效颦吧:

如果你的孩子经常对你说“妈妈,我一定会让你满意的!”之类的话,你会有何感受?对此你将作何评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