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童年
(2009-04-13 21:35:17)
标签:
育儿教育常青藤父母和孩子阶层中国 |
分类: 豆妈推荐 |
2009 4 13 阴
又到了研究生面试的季节,今天我面试了37个报考我们专业的学生。在我这一步,他们进行的是英语听说能力测试。做法很简单,就是让他们做个自我介绍,我再随便和他们聊聊他们的家庭、爱好、毕设课题、工作等等很普通的话题。每年的这个时候,我最大的感叹就是中国英语教育的投入产出的巨大失调,在听说能力上表现则尤为突出,问一句非常简单的话(比如Take your seat please), 有人竟然半天反应不上来你在说什么(我的发音还是相当标准的),直到我用动作示意才如梦初醒般的坐下。不过,今天不想说这个话题。这次面试感触最深的是城乡学生的不同特点。
总体而言,农村孩子明显不善于表达自己,这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语言能力上,还体现在他们的目光、表情、身体语言等等各个方面。从整体上看,他们相对更恭敬、更呆板,思想比较平铺直叙,很少能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火花。他们的优点是身上似乎蕴涵更多的韧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这正是城里的孩子所缺乏的。学生一进门,不出三句话我就可以判定出他大致来自哪里,在后面的问题中我的判断经常会得到验证。这说明这种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城乡的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这恐怕要从他们成长的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中找原因。我不禁又想起《一岁就上常青藤》中的一个章节:不平等的童年。
薛涌所谓的常青藤式的教育指的就是面对面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家庭教育是常青藤式的还是满堂灌式的,对孩子的未来影响巨大。他所谓的一岁就上常青藤,实际上是说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第一任常青藤教授。有人对美国的劳动阶层和中产阶级的家教做了比较研究,并写了一本《不平等的童年》,书中的结论有利于我们理解城乡学生的这种差异。
美国的社会学家Annette Lareau几年前深入这两个阶层的家庭进行了实地观察,出版了《不平等的童年》一书,进一步证实了前辈的结论。她发现,劳动阶层的家长对孩子指令比较多:干这个,不能干那个,简单明了,规矩严格。他们教育出来的孩子一般很懂礼貌,行为有一定之规,但习惯于服从,不善争辩。到了中高产阶层的家庭,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家长对孩子要宠得多,对孩子绝不轻易说“不”。孩子如果要干一件家长所不容许的事情,家长会耐心地启发、商量,说服他或她放弃,有时甚至不得不“谈判”、达成协议。这样,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就非常平等。有时家长为了孩子,不得不自我约束。比如,你不让孩子吃甜食,自己也不能吃,以身作则。否则,孩子会说“为什么你吃不让我吃?”你讲不出理来,就没有理由阻止孩子干他或她想干的事情。也就是说,大人更注重让孩子理解行为背后的准则;而这种准则对任何人都应该适用。
这种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讨论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构成了常青藤教育的基础。从三、四岁开始,孩子和父母有分歧,大家就开始磋商甚至讨价还价。从表面上看,在这种家庭中父母毫无权威,甚至连买哪个玩具都要和孩子商量后才决定。不过,这样养大的孩子,一般比较自信,敢于为自己的利益去据理力争,习惯于提问题、独立思考、辩论。当然,由于从小不唯父母是听,他们更有所谓“批判性思维”。他们日后上了学,在课堂上也比较出众。毕业就职,更会和各种社会组织打交道。我在耶鲁读书时当助教,主持过一些讨论班。那些学生多属于这种类型。他们常常不等你讲完就打断你的话,然后又是提问,又是讨论,甚至直接对你进行反驳,主意比谁都大。这样一堂课下来,大家对一个问题从各种角度都进行了讨论,不仅对所学内容消化充分,而且发现了许多新见和老师或者课本的疏忽的问题。后来到萨福克大学教书,学生主要是劳动阶层子弟。简直就是换了个天地。这些学生总是你讲什么听什么,很少有人提问。有的人一说话人就慌,连个简单的句子就讲不完整。有一次学生考试一塌糊涂,我在课堂上问他们:“你们都懂了吗?”底下一片沉默。于是我又说:“你们如果都懂了,就不应该在考试中出那么多错误。如果不懂,就应该提问。”底下还是一片沉默。后来我干脆问一个学生问题。他答不上来。我问他懂了吗,他只好说不懂。我再追问:“既然不懂,为什么不问?”他傻傻地看着我,满脸木然。
想想看,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成为白领,到公司里开会、讨论企业战略,如果还是在那里一言不发,人家凭什么雇他呢?再想想那些耶鲁的学生,一开会就滔滔不绝,十分钟讲了五、六点意见,使在座的深受启发,这样怎么可能不成功呢?所有的家长也应该好好问问自己:究竟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哪种人?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功的话,从一岁就应该在家里开个小常青藤,用上面描述的那种对话的方式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
在中国不论城乡,其实总体来说还都是比较强调家长老师的权威的,但农村确实要更严重一些,具体体现在农村地区打孩子的现象更为普遍,人们对这种教育方式的认可度也更高。“打不打孩子其实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的哲学问题: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应该是相对平等的,还是权威式的。打孩子,其实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权威关系的一种表述。”此外,城里的孩子看到听到的东西更多更杂,这一方面让孩子容易学坏,但另一方面也让他们不得不批判性选择性地看待各种问题,从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中国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这其实体现了我们还不大懂教育。研究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让教育看天吃饭——生在乡下,并非没有办法获得城里孩子的长处,生在富家,也并非不可能具备穷孩子的优点。
想要孩子善于思考、长于辩论吗?做他/她的常春藤教授吧,不管你住在城里还是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