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早教是不是一种过度教育?

(2009-04-08 22:27:58)
标签:

早教

教育

分类: 豆妈推荐

2009 4 8 晴

 

这两天幸福点名活动又在博友间悄然兴起,这种游戏豆妈是肯定跑不了的,这不,笑脸和有女万事足都点了豆妈的名。不过,豆妈有点不想按规矩出牌了,只挑这个感兴趣的话题说说吧。

早教是不是一种过度教育?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很清晰,比如早教和过度教育的定义就不明确。说起早教,大部分人的感觉就是幼儿园小朋友学读书认字,学弹琴画画之类,一般不会把在生活和游戏中的学习纳入这个范畴。

最近在看《一岁就上常青藤》,其中提到好几个和该问题相关的例子,给豆妈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借着这个话题和大家分享。

 

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儿童向心理学家Kathy Hirsh --pasek对来自学术导向的学前班和社会导向(也就是强调游戏和培养孩子彼此之间的关系)的学前班的孩子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到了5岁时,学术导向的学前班出来的孩子认识的数字和字母明显要多。但是,到了一年级(也就是6岁)时,这一优势就消失了。同时,在学习热情和创造力,社会导向的学前班的孩子明显要高。

 

这组实验是针对低龄儿童的,但我相信它在更大的年龄范围内也是适用的。总体上而言,中国的整个学校教育其实都是学术导向的,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很多国家的教育则趋向于社会导向,明显的表现就是数学深度比我们的浅一两年,但生活更为丰富多彩,学校和社会都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文体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等。国人在创造性方面的欠缺,恐怕和这种教育导向不无关系。

Kathy Hirsh的研究还进一步指出:

过分进行学术性的早期智力开发,会在孩子大脑里造成神经学上的所谓的“堵塞”,把神经元的突触淤塞占用,而这些组织机体本来是应该为日后更有创造性的活动所保留的。

 

作者薛涌还提到自己女儿的一个例子,对豆妈也有一定震撼作用。

 

接下来(还是在一年级),女儿就被要求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它的一个课堂练习,是学习简单机械原理。问题是:如果一个上坡的斜度加大,我们需要更多的还是更少的力气推动一个物体?女儿的回答很正确:当上坡更高时,需要更多的力气。但她写的英文却充满了拼写错误:it wil taek more fors wen it gows hiyr. 正确的句子应该是:It will take more force when it goes higher. 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这个简单的句子共出现8个单词,女儿写错了6个,都是她根据发音用字母随意拼出来的。她其他的写作也大同小异。但老师从不纠正。我最初一看,吃惊不小。我们小时候写错一个字,老师常常要罚我们在田字格上再写10遍。怎么这里老师改也不改?后来和老师以及其他家长一交流,才明白这背后的哲学:孩子的注意力和精力就那么一点点,顾了这个就不能顾那个。而当务之急,是鼓励他们用文字表达自己。如果每个字都改,他们顾了拼写,就筋疲力尽了,而且也觉得太枯燥,不想学了,也不可能再用句子表达自己。果然,到了二年级,拼写和标点都慢慢开始学了,孩子没有感到任何压力。女儿已经上到三年级了,还没有被要求背过任何东西,倒是不停的在那里创作。

 

对这种不修改的态度,豆妈既有些认同又有些困惑。之所以认同,是因为看到了大量的反面教材。比如我们从小学英语的时候,一张口老师就会兢兢业业的纠正我们的发音错误,结果,基本没有几个人有开口说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了。后来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英语的机会多了起来,豆妈有个体会就是在老外面前说英语更有信心,因为他们很少纠正你的语法错误,而且会经常夸你说的好!久而久之,自然就真的好起来了。

为什么困惑呢?家有琴童的家长常说这么一句话“总按错误的练就等于巩固了错误”,这话似乎也很有道理啊。或者,在不同的领域就是有不同的道理,弹琴就得从头就标准,而读书写字之类则会树大自然直?

 说起来都是早教,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早教的内容、方式都可以有天壤之别。那么,早教是不是一种过度教育呢?恐怕要看你是怎么个教法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清明春光
后一篇:赶花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