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关于音乐的调查

(2009-02-16 16:53:52)
标签:

音乐

调查

教育

分类: 豆妈视点

2009 2 16 晴

 

自从上篇发表之后,博客中辩论之声甚为激烈。主要是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发表了与豆妈截然不同观点,其言不乏道理,于是豆妈将其整理一并放在这篇博文中供大家学习和探讨。

如果没有时间细看的话,我可以对辩论做个调侃性的简单总结,以便大家领会辩论精神。

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思想:音乐这东西太精妙了,对人的好处太多了——谁学谁知道!所以建议每个人都学学乐器。孩子很难主动要求学乐器,所以关键在于大人要想办法引导。

豆妈的基本想法:音乐这个东西确实不错,不过要是兴趣不大的话不学也无所谓,今后的生活并不会因此而有多少不同——谁不学谁知道。一个关于音乐的调查

 

最让音乐工作者感觉刺耳的是豆妈所说的“我丝毫没觉得这(学琴)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明显的不同”和“学琴的投入产出比很低”这两句话。尽管知道很多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但我还是承认这是我的真实想法。人的思想受限于自己的经历和眼界,所以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想做一个关于音乐的小调查。

你身边有会乐器的成人吗?成年后音乐对他们的好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有了大家不同的故事和感悟,我们一定能更客观更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

 

先说说我上面两条“不招人待见一个关于音乐的调查”的想法是从哪里来的吧,也算是抛砖引玉。

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等很多艺术形式都一样可以使人的内心世界更丰富,使人更具灵性。可是放眼一看,学舞蹈、美术、书法时,家长孩子似乎都比较放松(也有比较紧张的,但比例小),一到学乐器时,就多少有点全家齐上阵,甚至如临大敌的感觉(也有比较放松的,但比例小)。要是再算一下经济账,得出学琴的投入产出比很低的结论,我感觉也不算太勉强,郝啊?(发音要上扬)一个关于音乐的调查

 

再说说“我丝毫没觉得这(学琴)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明显的不同”吧。举个我身边的典型案例。

我当年大学宿舍有6个女生。其中一个有八年的小提琴学习经历;一个有多年绘画经历,报考大学时曾在艺术院校和北航之间举棋不定,虽然最后选择了北航,但足以说明绘画对她的重要性;还有一个是体育特长生,在田径项目上颇具特长,休闲方式是找男生踢踢足球。

提琴同学特别聪明,上大学的时候只有16岁,解高数题时常有奇思妙想。但不知道这和她拉琴是否有关系,因为同样聪明却不会乐器的也大有人在。提琴同学那时时常在宿舍拉琴,我们也陶醉于她的琴声,对她十分羡慕。她的存在提升了我们对音乐的兴趣。

美术同学的书法和工笔画都十分了得,院里系里办报纸都少不了她的身影;

田径同学的活力和朝气时刻感染着我们,她骑着二八大自行车前后驼着两个闺密在校园中招摇的身影至今还深深留在我的心里。

提琴同学一直向往去国外深造,几经辗转和打拼,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去年她回国做访问学者半年,我们终于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多年不见,曾经娇小的灵气少女已经变成了有些发福的沉稳睿智而且颇有些不拘小节的中年女士。问起是否还拉提琴,她笑笑说:“灰都这么厚了,十年没动了!”她的儿子现在已经四五岁了,到了她曾经开始学琴的年龄。虽然我们多次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她却从来没有说过准备让儿子学琴。我想,这至少说明她对此不报特别的热情吧。也许,等过了拼搏的中年,进入闲适的老年期时,她会再响起那熟悉的琴声吧……

美术同学在国内取得了博士学位,她至今保持着当年的轻声细语,是我们当中最为儒雅的一位。不过估计也不怎么画画了,忙得顾不上。同学会时,调皮的男同学指着美术同学说:“看看,这是我们中国培养出来的博士”,然后又指着提琴同学说:“看看,这是你们美国培养出来的博士!”大家一起大笑,毫无芥蒂。

田径同学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却依旧保持着傲人的身材。听住在她家附近的同学说,他们家的生活非常健康,操场上经常能看到他们一家奔驰的身影。

从我的这段经历,我得出的结论是:各种才艺对人都有一定的好处,但不必对某一个赋予太多太高的期望,它们对人的作用不一定有想象的那么大。认同了这一点,学什么神经就都不会太紧张了。

所以,我方依旧认为:孩子有兴趣有乐趣话就学学乐器,否则还是早点洗洗睡吧。一个关于音乐的调查

 

期待大家身边的故事和感悟。

 

  

下面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发言集锦:

豆豆没有学琴,恐怕你没有足够的经验谈这件事。“我丝毫没觉得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明显的不同。”那是你的感觉不是正确的。一些气质内涵修养方面的东西也不是外人很容易感悟到的。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学一门乐器,现在的学校音乐教育也是这么做得。有人说之所以中国出不来诺贝尔因为没有像爱因斯坦那样会拉小提琴。音乐智能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

(2009-02-15 12:41:32)

博主回复:

关于音乐和智能的关系,那篇论文中有相关数据和分析,我更同意他的观点。

 

接上篇,只要家长掌握好方法,孩子会非常乐意学琴的。不论他有多少音乐细胞,音乐智能是可以培养的和其他智能一样。音乐智能也不是单一的,伴随他的提高其他智能会提高的。考级是让孩子有成就感坚持学习的非常好的办法之一。目前艺校的老师很少会拿专业的要求对待孩子,什么手指一类的事现在哪有人提啊,那文章在5、6年前有借鉴,现在早不是这样的。

那篇文章是《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一书中的节选,98年出版,研究数据是1996年至1997年的,10多年啦!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论学校还是家庭都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了。豆妈可千万不要误导大家啊!!

对不懂或懂得少的事情尽量少开口,更不要强烈推荐。你的博客人气挺旺的,我真担心会误导大家啊。文章里很多说的事在当下都很少发生啦!

(2009-02-15 13:08:27)

博主回复:

我推荐的基础是我真心觉得好,而不是我保证自己的判断准确无误。事实上,谁又能确保这一点呢?

我倒不但心误导大家,因为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力。比如你,不就没有被我误导吗?再比如前面发言的Dandy,应该也没有被我误导吧?文章里说的事情当下有没有发生,大家会自己对照自家情况的。

常言道,理不辨不明。其基础就是大家都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专业或不符合某种要求就憋着不说。当然,这也要求读者具有批判性阅读能力。我以前写过一篇《如何对待不敬的帖子》,其中详细论述了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兴趣你可以看看。

我这样不大的懂的人发发言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帮助专家了解各种层次的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从而做出更全面的总结,出现各种问题也好有的放矢。

 

看来你还真是上心啊。提出反对意见就是对你不敬吗?可我没有任何不敬的意思,只是觉得对你写得文章有些话感觉很刺耳,像“我无论如何感觉这投入产出比有点太低了。”“我丝毫没觉得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明显的不同。”等,不学音乐的人怎能理解学音乐的好处呢?我就是这种感觉,自己没有经历的事单看一个十几年前的文章就认同了。有点可笑而已,没别的意思。

(2009-02-15 16:03:54)

博主回复:

你没看我那篇文章吧?我对不敬的定义不是这样的,而且在文章中是赞同提出不同意见的。即便是对于不太礼貌的说法,也认为应该允许,并希望大家都能宽容接受。看一下那篇文章你可能会更好的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

 

从朋友那里不经意走过来,对豆妈和豆豆的幽默感染着,只是提出自己观点而已,和你的博文一样,如有冒犯那就请海涵了。最后提个建议让豆豆学个琴吧。你那么懂教育,豆豆会学到一生都受用的东西。几年的辛苦换来一生对音乐、对艺术的感悟,做一个更有灵性的女人,难道不值吗?

(2009-02-15 16:10:34)

博主回复:

我希望豆豆学琴,但在她明确反对的情况下我不会强迫她。

也曾经写过一篇《等待开口》说明我对她学琴的态度。

冒犯说不上,我挺喜欢这样开诚布公的辩论的。

 

再啰嗦一句,那个98年出版的书中的数据既然是十几年前的,就肯定是过时的了。我恐怕有些年轻妈妈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随便下结论而已。有些东西就怕先入为主不是?

(2009-02-15 16:17:28)

博主回复:

你的这个观点我也不完全同意。

《论语》是两千年前的作品了,觉得它对自己有启发的现在仍旧大有人在。数据有没有价值不单单要看它产生于哪一年,还有看它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否发生了大的改变。比如关于练琴和学习成绩的关系那部分,至少从我观察的情况来看,那组数据今天采集也不会有多大变化。

那篇文章的作者是几个音乐心理学博士,我感觉他们还是比较在行的。另外,人家也不是反对孩子学音乐(其中不乏对学音乐的肯定之辞),人家反对的是学音乐的不良态度,相信大家是能理解这一点的。

 

原想不来了,可忍不住又过来了。豆妈还是没有明白我的意思。那篇文章写的一点没有问题,在98年可以说相当的有研究价值和引导作用,也正是那时一大批的专家提出了独生子女才艺教育的问题,才有了这几年家庭、学校等社会多方面的改变。我并没有说过他们反对孩子学音乐,我反对的是豆妈博文中的观点,是你对音乐的片面理解。那篇文章现在学来不妥的地方(也就是容易误导不了解情况的父母的地方)之一是他着重提出了“业余学琴专业化”的问题,这是当年家长和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但现在早已不是了。现在的老师主要问题不是在把孩子进行专业化教育,而是在于如何培养“业余”学生来提高全民的音乐修养。这里面不仅需要教育理念更多的是需要一系列合适的音乐教科书等等问题。作为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现在你应该更能理解我为什么对你的博文提异议了吧。

 

他文中提到的“音乐不能勤学苦练来提高,需要有天赋”这个观点现在的家长和社会都早认同了,我们培养的更多的不是专业人才(当然有,发现了我们肯定用专业要求来训练孩子),但大多数孩子是业余的,但每个人无论你的音乐智能天生有多少,音乐智能是可以培养的,可以提高的,这种提高是与孩子自己来比较的,也就说他比自己没有学乐器时有了或多或少的提高,培养的是孩子一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希望孩子通过学琴生活会更加多彩,这个多彩不一定是你能感受到的,因为孩子对一首歌,一支曲子,甚至其他的艺术(舞蹈、芭蕾等等)的自身感受和体验,是内在的东西,那种心灵感悟可能缺少音乐修养的很难想象。这是业余学琴的目的。其实你的观点让我发现原来社会上还有这样的家长甚至是教育水平较高的家长还是不懂如何给孩子接受音乐教育。我常遇见家长带孩子来试学各种乐器的,因为不知道孩子会对什么感兴趣,有的孩子试一篇后才知道自己喜欢哪个,有的孩子都不喜欢,但学过启蒙班后还会去学乐器,不论他们学了几年甚至是几个月都不会白学。有的孩子音准始终学不好(甚至几年下来也不行这就是先天因素),但通过学习孩子从对音乐几乎麻木的状态变为了会跟着哭,甚至会痴迷会离不开音乐,这就是学琴的目的。你想想这种改变你能看出来吗?”再有如果没有家长引导豆豆自己是很难选择学琴问题的,让她自己说出来,不是没有可能但很难,因为大多数孩子没有贝多芬的天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