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的大学生想到我的小孩子(3)
(2009-01-03 17:37:13)
标签:
听话规则奴性失望教育 |
分类: 豆妈视点 |
2009 1 3 晴
年底,我带的那个新生班大聚餐,邀请我一起参加。(事实上他们不邀请我也得去,这是学校布置的任务,生怕学生酒后出事,要求各导师必须跟到学生散会。)
这个班的凝聚力还是很不错的,除了一名同学因赶着出院报没能出席外,其他同学都兴致很高地参加了。席间大家又是游戏又是敬酒,气氛十分热烈。两小时后,同学们开始陆续退席,我身边的位置空了出来。这时来自山东的小光主动坐在我身边,说起自己的苦闷。
从小到大,小光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考时也取得六百多分的好成绩,但因几分之差与名校擦肩而过(唉,山东省的分数线实在是太高了!),落到我们这所普通高校,心中难免有些失落。然而这并非他的苦闷缘由。
他说:“老师,其实我可以学得更好,可是我不想学!”, “从小到大,我父母看到我考了好成绩就特别高兴,我考得不好就很失望,我不想让他们失望,所以一直很努力。除了学习,对什么都不是很有兴趣” “我觉得我一直在为别人学习!”我问他最放松的时候喜欢干什么,他说也就喜欢看看漫画书,其他的兴趣都不大。“我从小就在为父母学习,慢慢地我已经忘了自己到底想干什么了。”我问他是否认为,只有成绩好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否则就会失去一切,他点头承认。
国庆节时,宿舍的北京同学都回家了,空荡荡的宿舍里只剩下他一人,他决定给老同学打电话,询问自己高中三年给大家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结果大家的回答如出一辙——很少说话,很少有笑容,只关心学习。
大学里学习压力不算大,我鼓励他多尝试各种活动,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成绩可以不必要求太高。他说:“我做不到!我心里还是很看重成绩的!我不想欺骗我的父母。”我逐渐感受到他的问题所在——一方面他对自己不满意,另一方面却又无法走出自己编织的怪圈。他说他感到自卑,“像我这样的人,走进社会以后肯定会被淘汰的!”他这么说我也有点吃惊,因为他不但成绩好,人长得高大英俊,家庭也不算贫困,同时还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未成年人(17岁),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如此自卑呢?
中间他出去方便时,一个挺活跃的学生在我耳边说,感觉小光有点自闭。这个词显然用得太重了,但小光承认自己确实不爱和人说话,不爱去人多的地方。他说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同学聚会,高中时他组织过一次聚会,但最终自己却没有参加。我早就注意到他今天喝了不少酒,他说他从来没喝过酒,想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的量。熟悉的同学们已经在拦着他了。今天他能跟我讲这么多,恐怕是有酒精的功劳的。
对于小光的将来,其实我还是很乐观的,因为他已经开始审视和思考自己,并力图突破自己。但是现在他确实非常需要帮助。我建议他给自己定一个不高的目标帮助自己走出怪圈,比如每天主动和三个人打招呼,不料他十分坚决地说:“我做不到!” 这又让我吃了一惊,我意识到他必须有人拉着才可能走出来。他的同屋小时,正好也是我们班的班长,这是一个阳光、热情还有点喜剧色彩的小伙子。小时的英语成绩稍微差一些,英语老师曾要求小光帮助他。于是我建议,小时要多拉着小光参加各种活动,多出去走走看看感受感受,就可能对小光有所触动,更快地找到自己的兴奋点,重新找回自己心灵的呼唤。两人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
其实,小光从小就是一个最受老师、家长褒奖的好孩子,为什么进入大学以后会出现这样的心里问题?这两天正好在读《李开复的家教观》一书,里面的一段话给这种现象做了很好的注解。
有位日本学者曾经把听话的孩子比喻为“金丝笼”中的金丝鸟,笼子的框框就是家长和老师的“不准”、“不要”,当他们无法继续忍受时,就会将心中的“不自由”的怨愤转换为问题行为。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看到很多乖孩子到青春期时就出现拒绝上学、神经衰弱、情绪不稳定或网络成瘾等退缩性行为,他们在以这种方式呼喊“以前的我,是假装的!”这就是所谓的好孩子的“呼吸困难”现象。
如果孩子的“听话”是建立在有话不能讲、有想法不敢付诸行动,特别在乎成人的脸色的基础上,那就是一种“压抑”了。父母也就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鲁迅曾批评那些把孩子“听话”当做是好孩子的标准的错误思想,对中国的极端家庭教育提出过严厉批评:“终日给予冷遇或呵斥,甚至于扑打,使他畏缩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鲁迅先生的文字总是那么犀利。21世纪的今天,我们大都不太可能给孩子太多的“冷遇”“扑打”,谁也不会希望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奴才”和“傀儡”。然而,有时我们却在做着本质相同的事情而不自觉。比如小光的父母,当孩子成绩不尽人意时,他们的“失望”对于敏感的小光就是一种“扑打”和“冷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选择更加关注成绩,更加用功,而将自己原本自然合理的心灵呼唤一点一滴地压抑以致完全忘却了。
对于那些天性乖巧、敏感、善解人意的乖孩子,父母和老师更要提高警惕,用心防止压制其天性,因为这种压制很可能是在“孩子自己愿意”的表像下进行的。做为这类孩子的父母,应该对孩子更加宽容,允许甚至鼓励他们偶尔说点出格的话,做点出格的事。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中,他们才能更好地展现个性,让心灵健康均衡的发展。
李开复说:“对于总是接受表扬的孩子,要和孩子分析之所以受到表扬的原因,再和孩子分析自己的缺点和优点。让孩子自己说,自己被表扬是因为干净整洁、不打不闹还是思维活跃、敢想敢说?”
这么说,难道孩子听话、遵守规则还成坏事了?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老师说,绿灯亮时过马路才安全,红灯亮时就强行通过的话要被狠狠批评还要没收两朵小红花。孩子们都很“听话”地等绿灯亮了才过马路。同样“听话”的其实可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一种是对规则本身从未有过自己的质疑和思考,之所以遵循它仅仅是因为慑于外力或取悦成人;另一种则是因为了解并认可这种规则的内涵,从而自愿选择遵守它。如果我们能从心底尊重孩子,如果我们能主动和他们进行平等沟通,允许他们安全地发表自己的“奇谈怪论”,那么就完全可能培养出既能遵守规则,又会挑战规则的具有勇气和独立思考精神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