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谈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2008-04-12 13:59:45)
标签:

教育

分类: 豆妈视点

2008 4 12 阴雨

再谈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上一篇博文《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引用的寓言《孩子为谁而玩》引发了大家热烈的讨论,反过来又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进一步的好奇心(这算是一个外部动机加强了内部动机的生动实例吧?)于是我抱着浓厚的兴趣上网搜寻答案,结果发现了大量的专业论文。

原来,内外动机的关系问题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研究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外部动机削弱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共存、外部动机能够对内部动机产生促进作用三个阶段,研究者的心理学立场是造成分歧结果出现的重要原因”(摘自《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张剑郭德俊)。

没有想到,我们关于教育的探讨,无意中竟踏入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我们并不是特别关心心理学中的诸多学派的理论问题,我们关注的是如何解决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归总起来可能有下面两类:

1.  如何激发孩子对于正面事物的内部动机?
比如,如何提升学习主动性问是几乎所有教育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2.  如何削弱孩子对负面事物的内部动机?
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我个人以为并非完全如此。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出现嫉妒、独占自私的倾向,而豁达、分享等品质都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也许这种特性来源于人的生物本性,那么如果抑制这种内部动机并帮助他们建立起符合社会道德的内部动机,这是教育者需要面对的另一类问题。

 

解决上面两类问题并不容易,因为教育者难以直接操纵内部动机,我们只能通过改变外部条件去激发或抑制内部动机。尽管心理学界的研究结果并不统一,但目前已经形成一些一致性的研究结果:

“非必然的外在奖励(即活动结果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得到的奖励)较那些必然伴随的奖励(即只要活动就能获得的奖励)对内在动机更少地造成损害效果,更多地产生促进作用;未预料到的奖励较预料到的奖励对内在动机产生更大的积极效果;无形的外在奖励(如口头的、社会的)较有形的奖励产生更多的促进作用与更少的削弱作用;为个体提供明显的胜任与能力感的奖励对内在动机产生更多积极的效果;被期待的有形的奖励会削弱高初始兴趣活动中被试的内在动机,而对很少或无兴趣活动中的内在动机不产生影响。说明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所产生的影响是有条件的。”

把这些理论运用在实际中,我的体会是:

教育者应该更多地观察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在他没有期待的时候给与精神上的鼓励,而这种鼓励,又能让孩子对自己形成正面的内部评价。那么这种外部动机就能最好地转化为内部动机。

Only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孩子需要鼓励》讲述的就是老师的一句鼓励如何转变成孩子学习英语的内部热情的故事。相信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其实这也正是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太阳花和守谦爸爸在上篇博文的评论中,都特别谈到表扬和鼓励的方法问题。对此,我深有同感。

今天早上,我和豆豆一起做手工,一个用于稳定娃娃的支撑架总是站不稳,豆豆想了一会说:“把这个支撑条往下移一些可能就能站稳了。”我说:“那你可以试试。”试验成功了。我看着豆豆的作品说:“你的小脑袋一动,问题就解决了!”豆豆开心地笑了说:“豆豆就是很聪明嘛!”我的话只是帮她点名了试验成功的因果关系,她却对自己做出了正面的评价,这种满足感和自我实现感会加强她独立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

如果我说:“豆豆真聪明!”她也会高兴的,毕竟解决了问题这个事实摆在面前,但效果就不如描述性评价引出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好;

如果我说:“豆豆就是聪明,比其他小朋友强多了!”她也会获得满足感,用守谦爸爸的话说,这种感受是建立在“我比别人更优越的自我感觉”上。这种感觉无疑也是令人愉快的,它也有利于内部动机的形成——追求优于别人的自我感觉。然而别人的状况我们不能控制,因此这样的孩子难以形成稳定的自我评价和自信,更无法把握自己的情绪和幸福感。为了满足做“人上人”的内部动机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我上,一是你下。假如将来有一天,我们不得不痛心面对孩子选择了卑劣的“你下”手段,那我们就必须回首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自己做了哪些“助纣为虐”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