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豆妈视点 |
2008 2 29 晴朗美好的天气
最近豆豆对脑筋急转弯很着迷,我已经给她读了4、5本了这样的书了。脑子里存货一多,我自己也会出题了。在读正文之前,请先回答一个脑筋急转弯:
豆妈整天思考这些不打粮食的问题,对其自身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案见文章末尾。
上一篇博文起了个哗众取宠的标题《假如全民公决高考的存亡…… 》,其实引我思考的是中国的高招制度要不要改革,如何改革以及谁才是改革的主宰者的问题。评论都挺认真的,也促使我做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我想说的是对美国标准的态度问题。
假如有一个国家,她以世界5%的人口获得了世界70%的诺贝尔奖;她在世界创新型国家排名中总是名列前茅;几乎所有同时拥有中国和该国教育经历的人都认为,她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那么在我们全力创建创新型社会的今天,她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是不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黄全愈和薛涌是我非常欣赏的两位作者,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在美国说中国事,而且都言必称美国,这也是他们遭人骂的主要原因。我之所以爱读他们的书,因为他们向我展开的美国教育的巨幅画卷,让我不断惊叹“原来还可以这样!”,也让我不断思考,如此不同的做法,源于什么样的文化又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确实,对于中国教育,他们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但我以为这样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在创新型国家排名中靠前的国家还有瑞典、芬兰、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如果在每个国家都有黄全愈和薛涌这样深入了解其教育体系的并热心关注中国教育的人存在,我们的视野不就大大拓宽了吗?我们的思考不就更深入了吗?那么我们最终选择的方案,相对也就更理想了。
拒绝她,不要因为她的名字叫美国;接受她,也不要因为她的名字叫美国。我以为这才是一个大国应有的健康自信的心态。
上一篇博文题目叫做《假如全民公决高考的存亡……
我同时给三个层次的学生上过课(民办大学学生、公立大学专科学生以及公立大学本科学生),不论从学生上课的反应上还是吸收知识的能力上来看,我都必须承认,三个等级的学生在整体上表现出的差异是和其高考成绩呈正相关的。因此,我以为高考是有保留价值的,改革的主要方向在于,应加入其它招生依据,比如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
高招标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选拔了什么样的人才,其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她将影响家长、学校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高招中加入其它参考依据,无疑会让更多的孩子从“埋头只读圣贤书”的状态中拔出,更多地关心社会、更多地锻炼强身、更多地发展自己的特长……而即便是目光短浅、功力心很重的家长也不会像今天那般强烈地反对孩子去做这些事情,因为这是实现大学梦的必由之路!而在这种状态下成长的下一代,难道不是社会更为需要的吗?
高招制度究竟应该怎么改,决不是几个人能够说清楚的事情。我在这里特别想说的是,美国一流大学的审美标准中深得我心之处。
在美国上大学要不要考试?当然也要,比如著名的SAT。是不是越是好大学收分越高?总体而言,也确实是这样的。然而和我们高考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SAT考试一年有7次机会,大学招生时,以学生各科各次考试的最好成绩为准。试想,当你面对这样的考试时,还会紧张得发挥失常吗?这种做法在中国的可操作性如何?肯定要比一考定终身难操作得多,但并非不可能。著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一年不是还给两次机会呢吗?另一个不同之处是,考试成绩虽然是美国高校重要的高招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所以考生的成绩可谓多一分不多,少一分不少。1996年哈佛大学拒绝了165个SAT获得满分的申请者,这和我们一分定乾坤的局面也大有不同。
除了SAT考试成绩,美国高招的另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是其高中阶段的平时成绩。《高考在美国》一书中提到,矿矿一年暑假回国,听国内孩子说考大学和平时考多少分没有一点关系,关键就在那一次高考。出人意料得是,矿矿听了兴奋地说:“你是说,平时不写作业,也不影响你申请大学?!”我以为,在一定程度上参考平时成绩,会让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平时的学习上,这当然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美国的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特殊加分政策。比如,社团活动做得多做的好,加分!义工做得多,加分!有偿打工做得多,加分!某方面有特长,加分!有的学校还要求申请者写一篇开卷作文,题目自拟,目的是让学生在作文中展现一个生动独特的自我。有的则直接面试,直接感受申请人的性格和综合素质。这些在招生中并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却有非常好的导向作用——让孩子在成长中经历更加丰富,性格更加完善!
中国当然不可能照搬美国的做法,但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其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精髓思想,然后以适合中国的方式实施。这么理想的事情能实现吗?这么多软指标不会带来不公平吗?
虽然我不知道哪天能实现这个理想,但我相信慢慢地总会实现。事实上,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想想我们的研究生招生制度,不就是在全国统考的基础上再加上各学校的自主复试吗?复试的内容一般即有书面的又有面试。统考成绩高的学生被名校拒之门外的事情不也时有发生吗?原因很简单,导师觉得他虽会考试,但却缺乏科研能力。连续很多年,考研竞争激烈程度越来越高,要比录取率的话,在北京地区考研录取率肯定比高考低。然而即便如此,研究生教育仍在平稳运行中,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洪水猛兽……
高考,最令人留恋的还是其公平性(总体上还是谁分高谁上,金钱、权利在此的作用远远低于其它领域)。然而,从踏莎行和画舫的留言中不难看出,其实高考的公平性也是倍受置疑的…… 那么,为什么不想想更好的方案呢?
脑筋急转弯答案:预防老年痴呆要从中青年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