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情商 |
分类: 豆妈视点 |
2007-11-6
从我的大学生想到我的小孩子
有个朋友说,感觉我们现在的大学老师像中学老师似的,好像什么都得管。
她说得不错,但不是我们想这样,而是不得不这样。在我们学校,除了教学和科研工作,每个老师都还有一项任务——做班导师,也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问题。我们上学那会可没这待遇。为什么学生工作被提到这样的高度?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出问题的几率越来越大了,能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今天下午,原计划的工作又被一个家长长达一小时的电话打乱了。我们带的班有个小赵同学,自从入校就没让人消停过,旷课挂科都是小事,还因打架闹事受到过留校查看的处分。小赵的父母在他两岁的时候就离婚了,他基本上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他爸爸妈妈都是十分杰出的人才,离婚后各人在事业上都极有成就,家产都上亿。眼看小赵到了毕业的时间(其实他今年能否正常毕业还要画个大问号),他爸爸给他联系了美国的一所大学,万事具备,就差他的托福成绩了。可是小赵是不紧不慢,不管家人如何催,他这边继续开着车四处游荡,我这个做班导师的想见他一面还真不容易。这两天电话都是他爷爷打来的,请求我帮小赵找一个“家庭教师”,帮助他度过托福这一关。其实,小赵的女朋友就是我校英语专业毕业的,他们在校外租房住了两年,他的英四还是靠作弊过的。很明显,对他而言,缺的根本不是条件,而是学习上进的主动性。他的爷爷是教授博导,是政府特殊津贴的获得者,他培养了杰出的儿子,却对这个孙子束手无策。我多次建议他们来一次“狠”的,如果小赵亲身体会到生存危机,他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吊儿郎当。但他们做不到,现在又一次要求我帮忙找一个人,好歹拉着他往前走。我说其实小赵早已摸透了家长的特点,他就知道什么都不用干,到头来一切都会有人给安排得好好的。
想知道小赵小学时什么样吗?那时他的学习成绩可是相当好,甚至还跳了级,至今他还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一个。另外,那时大号还是他的特长,可惜如今已尘封了。她妈妈曾在电话里十分痛心地说:“看来我当年对儿子盲目地拔高是大错特错了!”
小赵这个活生生的例子,让我又一次深入思考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是主动进取的精神、是责任感、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句话,是情商。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也会发现,我们没有做成的事情中,有多少是因为智商不够?不成功的原因基本都在于我们不想去做或者没有毅力坚持下去。
关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的理念,已经被大家广泛接受了。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却很少将其体现出来。在学校,文化课考试无疑是压倒一切的主旋律;在家中,常听说家长要求孩子每天连多长时间琴、听多长时间英语、做多少道题,而在情商培养方面,我们有过任何可考查的量化指标吗?从来没有!这就是我们干打雷不下雨的原因。
我问自己,是情商不可能量化吗?这个问题让我突然深刻地理解了美国名校招生的一大政策:义工做得多,加分!课外打工多,加分!体育有特长,加分!
做义工,培养的是社会责任感;有偿打工,考验一个人吃苦耐劳和在高压下工作的能力;体育竞赛中,更是浓缩着人生哲学。很多事情,只要经历了,就会有所感悟。学校虽然无法量化你的情商,却可以量化你的经历。事实上,这正是考查情商的一种较为科学的可操作的方式。
把目光从大学生投向家里的小学生,我不禁感叹,也许今天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的学习问题远没有想象得那么重要,而我们忽略的一些生活细节却可能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钟点工说,她的孩子三岁开始洗自己的衣服,豆豆五六岁才开始洗自己的内衣裤已经有人赞叹不已,我还有一个女学生说,上大学前自己连袜子都没洗过。在大学校园里,周末大包小包往家拿脏衣服的大有人在。
前不久我去一家公司商谈我院学生的就业问题,人事经理说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我们想要外地学生,北京学生吃不了苦。”人家的这个印象并不是凭空来的,我们当老师的也时常抱怨北京学生的种种孱弱,然而回头一想,我们自己的孩子将来都是北京生源啊!优越的生活条件并不是导致下一代孱弱的直接原因,根源在于我们不懂得教育,我们在教育上习惯了“看天吃饭”。许多发达国家一百年前就达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水平,为什么人家的孩子今天依旧那么独立?
我要好好想一想,怎样才能将豆豆的情商培养落在实处,甚至确定量化指标。我想首先要保证充足的自主时间,这样她有可能对生活有所选择和思考;其次,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逐渐承担更多的家务;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要有意识为她寻找做义工的机会;在学校里,应该大力支持她参与各种活动,丰富她的生活经历,因为各种优良品质,都要在做的过程中形成,别人说的永远都是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