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豆妈推荐 |
自由成长还是设计人生?
最近发现了一本好书,高燕定先生的《人生设计在童年》。说是好书,并不是因为我赞同他的观点,而是说这本书本身凝聚了作者十多年的心血,它让我从不同角度思考教育问题。
首先介绍一下高先生的女儿,刚从哈佛毕业已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徐小平在本书的序中说:“高倩丰富多彩的教育背景:参与各种考试比赛,充当少年法庭律师,担任中学交响乐团主席,筹款18万美元的中国之旅,每周课余工作20小时,两年写作314篇共四五十万字的作文、书信、杂文,选美,演讲,出书,会四种语言……”
再来看看高先生的基本观点:
“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应该享受快乐的童年。这个新的“皇帝新衣论”如今堂而皇之地在各种媒介上一统天下。可惜,多数家长正在实践的,既合情合理合法,又利国利民利己的“望子成龙”思想几乎噤声。
大人不引导孩子选择并走向成功,难道应该漫无目标、放任自流?大人难道有权为孩子选择失败?!部分地“牺牲”童年的快乐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整个儿地耽误了宝贵的童年,浪费了童年的时光去做无谓和无用的事情。“牺牲”童年短暂的“快乐”,获得一生的辉煌;还是享受“快乐的童年”,牺牲未来?您的选择是什么?您长大成人后的孩子更希望您早年为他们作何选择?如果明明知道,孩子走上的是牺牲未来的道路,不如“牺牲”一时,去换取一生。”
“美国人都不管孩子?美国人都让孩子 “自由发展”?
这是一种“麻醉剂”,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掌握财富和地位的美国上层阶级是绝对不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头脑清醒的不满足于现状的中产阶级上层也绝对不让孩子自由发展!在充满竞争的世界中,他们不但没有满足感,相反的,却充满危机感。他们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想方设法培养孩子从小拥有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吉姆说,大多数美国家长确实是让孩子自由发展的,美国大多数中产阶级家庭的父母不在乎孩子现在干什么,今后干什么。比如我的父母就是这样的:我小时候,不论做什么,他们都说好,都给我喝彩。他们确实是让孩子凭自己的兴趣自由发展。不过,我就不会这样!美国的上层阶级也绝对不是这样!我现在住在加州硅谷边上的洛斯阿尔托斯最富裕的区域,那里的房子,最便宜的也要100万美元以上,那里有全美最好的学区。以我们的收入,在那个地区买房子,进入那个学区是挺费劲的,不过,我们为了孩子的教育就是要挤到里面去。那里的孩子都上著名的私立大学,追求最好的工作和职业。”
从心底,我是主张让孩子自由发展的,但我重视高先生的观点,主要有下面几方面的原因。
1.
2.
3.
我没有想清楚的问题是:
华福德教育是在全球享受盛誉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让孩子自然成长。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这种“自然”和“设计”肯定是要发生冲突的,那么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对于学龄前儿童,我想各种教育思想都比较统一,自由的学习毫无疑问地成为主旋律。然而从孩子接受正规教育开始,我们方针是否应该有所调整?高先生在书中举出大量的例子说明,有规划的人生多数成功,没有规划的人生失败甚多,我不怀疑这些例子的真实性。但是,从《和儿子一起成长》(杨文),《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张炳惠)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并没有特别的设计,然而她们的孩子也和高倩一样优秀。用杨文的话说,她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意识但无计划”,教育是利用生活中的小事随机进行的。
大千世界,成才的案例恐怕有千万种。但究竟哪一种是更为科学的,哪一种是更适合于大多数人的呢?我非常想听听智慧的网友们的意见。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这里http://book.sina.com.cn/nzt/edu/hafobaba/ 看本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