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因工作的关系还要在重庆逗留一日。对方单位考虑周全,替我们安排了磁器口古镇的游玩计划。
在未去磁器口之前,我对它没有一星半点的了解。驭车四十分钟,我们从热闹的重庆市中心,到达磁器口镇。该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任涛涛的江水流过千年,古镇磁器口还是云淡风清地细数每一个年轮。
磁器口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大约是公元998年。因明朝建文帝(朱允)受其四叔朱棣的追杀,隐修于镇上的宝轮寺,故磁器口又名龙隐镇。清朝初年,这里又因盛产和转运瓷器而得名。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运码头,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家灯火”繁盛一时,商贾云集,美誉“小重庆”。在古镇寂静的小街上,还有当年重庆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提的“小重庆”三字。
因为现代交通的变革,从前以水陆交通为主的时代已经过去,庞大的公路、铁路运输线已经分流了磁器口当年的繁华。小镇平息了喧嚣,回归了宁静。小镇不大,两条垂直的小街好象就是古镇的全部。街道两边都是林立的店铺,除了其中的一些经营着有些地方特色的小食品外,大部分经营的都和其他全国各地的旅游境点无异。穿着一身玄衣,脸上涂得墨黑扮作张飞的“张飞牌”牛肉干代言人,颇为吸引眼球。还有一些店铺门口展示着一些当地传统小点心的制作方法,不过真的品尝起来也不过而而。
古时候的水陆交通成就了巴渝文化的纤夫文化。在看到吸引人的广告后,我们参观了当地的纤夫文化馆,可是进去之后是满眼的失望。馆中停电,在一片漆黑之中,我们秉烛“夜”游了全馆,馆内面积不过三十平米,只有几艘船的小模型。馆的门口一条通往江的小道,传说是当年红岩小说华子良原型逃脱敌人监视的那条小路。
在重庆一个最常见无奇的冬日,在蒙蒙的天气里,我们游完了古镇与它告别。嘉陵江的江水清澈平静,码头上有人来人往也不拥挤。抬头可见的餐馆大都挂着第一家毛血旺发源地的广告,让人分不清究竟谁是真正的第一家。当我们匆匆离开时,它的历史,曾经发生的与它有关的传奇,还尘封在过往历史的记忆中。我只是它的一个过客,带着许多的疑问和迷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