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动物一样,生下来就开始学习,一种是自然的本能学习,还有一种是价值的需求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是必然的,无论是在哪一个方面,缺少了学习就自然落后。
就拿手机来说,多少年前手机是专门用来电话联系的,再后来手机能上网能互动了,现在你想想手机能做多少事了,像一个钱包,像一个相机,像一个办公室,或者像一个学校像一个企业。可是问题来了,手机的功能这么强大,真正能全面的控制和使用的到位又有多少人?如果不学习应用,那么再好再多功能的手机其实还是一部原始的电话。
如今很多的学习都是从资讯信息而来,更多的人也基本上靠这种短讯来每天知晓和掌握一些知识,所以,你在任何场合都会见到太多的低头族。这也是一种学习,但只是一种浅文化现象。
你有多久没真正意义上的去图书馆坐上一天了,你有多久没有踏踏实实的静下来阅读一本书了,我们很多时候甚至一天连一万个字都实际没有阅读到,因为很多的讯息都精简甚至有意识的概括为一个符号,所以,人们喜欢阅读那些短而精的微博、微信,像一些长篇的大文章如果不是拥有足够的吸引力一般也都是快速的看个标题速度的浏览个大概,因此,深度的学习越来越少。
如今有一种时髦,那就是出现了很多的各行业的企业家名家讲坛,乃至大企业所做的商学院、企业大学等,这些形式的讲坛讲座培训很是吸引人,尤其是大碗大咖的报告,多钱都想有一席机会。为啥,因为这种学习停课是一方面,更有很多的是借机绑定大咖大碗,不是有那句话吗,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苍蝇找厕所。这种学习更多更在意的是那种交流互动。
见过很多做企业的有点姿色的老板都喜欢上了这种学习,而且有的学的很着迷,学完了倒是马上就能用上,是恨不得马上就用上将自己的企业从年一千万搞到十个亿,但是那,有的不但没搞上十个亿,就连原来的一千万都没了,咋学的,学错了吗?都不是,是用错了。
见过一个农民企业家老板,爱上了学习,听大咖说要读读曾国藩、读读毛泽东选集、读读三国演义读读孙子兵法啊等等,别说,真的买了书看了一些,结果呐无论是遇上谁都侃侃而谈这几本书,似乎在表明自己多么的有文化了,而且自己的企业也是有文化的企业了,就这么快,只可惜你只读了这几本书。
其实真正的那些有文化底蕴的人读过了书太多了,因此就总是有自己的理念了,他们往往是文化的创造者,所以,一个学习者如果没有创造性的学习,把大咖的理念用在自己的身上和企业,你不是是有点在糟蹋自己呐。试想,阿里巴巴是什么团队,是多少的精英在其中,你是什么团队又有多少精英,或者说一个真的给你一个精英其实你都不知道怎么用。
学习绝对的没有错,但绝对不能用错了。不要拿别人的成功经验套在自己身上,因为成功需要时间、机遇、内容甚至是基因,也需要很多的相辅相成的学习与失败的体验。如果想让自己的企业好,倒不如多学学那些失败的企业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不要忙着学习错了跟着犯傻再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每天都能看到app上的那些至理名言,你看了你甚至在当时很激动,但是你是否发现你今天看了这样有道理明天看着那样也有道理,到底哪个是真理?告诉你,自己的体验是最有道理的,不犯第二次同样的错是最有道理的。
就拿孝敬父母这四个字来说,还用那么多的APP去说什么大道理吗,很简单的事,去做不就完事了吗,可是你往往有一百个理由没去做,甚至又有一个理论挂在嘴边,什么忠孝不能两全,纯扯淡。
学习是对的,但别学错了,更不要用错了。
有些学习很多时候是一种洗脑,你不知不觉的就进去了,就像传销,哪个传销不都是一种高级的培训,哪个学习者不都是像着了迷一样的觉得都是道理,甚至是崇拜了。所以,有一句话说的很实在,假如一个老板赚到钱了就算是成功了吧,他放了一个屁都是有道理的,如果是失败者即便怎么说的有道理那也是放了一个屁。所以,在我眼里更应注重从失败者身上学习,成功者去仰慕作为目标。
学习与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目标的学习等于是一种欣赏,有目标的学习却是一种财富和精神的积累。为什么你比同桌学的好,但你却做的比他惨。学和用一定是一致的,而且必须是最适合自己的,也需要有远见的,这需要格局与眼界,只读了几本什么曾国藩什么孙子兵法告诉你真的没用。
财富可以一夜暴富,但文化这东西绝对不是,为什么我们很少有长到成年的企业,很少有百年企业。有一些企业赶时髦的要做企业大学甚至要做商学院,以为有点钱这个都可以有,甚至连企业大学或者商学院的规格都不清楚,你没有积累怎么做,你那么急怎么能做成?很多事不是赶时髦能成就的,千万不要看别人做什么能赚钱你就觉得你做了也能赚钱,这样不好。
踏踏实实的做自己的事,认认真真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坚持把它做好,做到最极致,我个人的观点不知对还是不对,那就是未来绝对不是一个忽悠的时代,不是一个说专业不能赚钱的时代,没做好还是因为专业不到位,内容决定发展潜质!模式很重要,但没有内容再好的模式也就是投机取巧,成就不了长远,只能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