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实践》读后感

(2008-10-09 12:07:44)
标签:

成长感悟

读书感悟

本会团体

心理咨询

实践

杂谈

分类: 心灵工作相关

读懂一本书,读懂一个人

 

作者:春心

 

这本书刚出版不久就拿到手了,但一直没有拿起来好好的读,和其他书一样,它只是用于满足我贪欲的一个工具。家里的书以堆来计算,我的贪欲也就以堆来考量,确实,在心理学求学这条路上,我是有点贪的,起码最初的时候是比较贪的。我贪心得以为书买了我就把全部内容都学到了,我贪心得以为把学到的技术马上用了我就能带好的团体了……却发现,我连“团体”这个词都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的去探索过,直到我在珠海参加团体成长前遇到了它——《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实践》。

 

开篇的第一句话——“成为今天的我们自己,是在各种团体中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家庭团体开始,然后是学校团体,进而就是办公室团体……我们在团体中成长,在团体中学习,也在团体中寻找快乐,也经历痛苦。可以说我们无时无刻都生活在团体之中”,让我突然领悟了书的封面那一句似乎有点不合适写在那里的一句话“成为一个人的心理历程”以及“本会团体”的含义。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都生活在团体中,然后慢慢的我们带上了一些东西,又丢了一些东西;我们开始活得痛苦,肌肉僵直;要放松,我们必须要重新在团体中抛掉一些东西,捡回一些东西,然后让自己学会活在当下,这样就是成为一个人的心理历程,参与其中的团体就是本会团体。作为团体心理导师,我们要带好团体,首先我们要成为一个人,因为是导师,要去影响别人,所以要成为更优秀一点的人;我们要能够处理好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团体的关系,夫妻团体、亲子团体、家庭团体、办公室团体、学习团体……如果这些关系还不能都处理好,说明我们还是不够“完美”,我们还是有一些团体不能带,这个小小的恐惧也许会影响整个自信系统。比如害怕做深度成长的人,有可能就一直徘徊在只做教育与预防团体这样的结构式团体的带领,因为团体心理咨询和个体咨询一样,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成长的过程,来访者成长有多深,咨询师就有可能摄入多深,除非他不是优秀的咨询师。那么他就不敢尝试咨询团体,自然他与治疗团体就绝缘了,这很影响一个团体心理导师的发展。完善的人格是一个团体心理导师最重要的技术,它影响着导师带领团体的广度和深度。

 

很早的时候,老师就写过咨询师是第一技术的文章,那篇文章我一直印在心里,所以这两年时间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做自我成长,不断的完善人格。记得07年结束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总结一下07年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我是这么说的:“这一年多,我学习心理学,知道了很多东西,它确实扰乱了我的生活,给我带来了很多不好的东西,让我走向了痛苦,很痛苦;但是,对于我的一生来说,这一年多却有着最积极的影响,它影响了我未来的生活,我对我的未来充满了热情和信心,我庆幸经历了这些痛苦,并幸存下来。”我庆幸我很早就读了老师的文章,然后悟在脑子,记在心里,并一直坚定的实践着。我发现,我是少有的几个,难道其他人没有读懂老师的文字吗?还是没有读懂老师?

 

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不断的有人加入,不断的有人离开,很多人对老师有各种不好的看法。我确实是幸存的几个,我想以我为例谈谈我的感受。我与韦老师的关系发展有以下几个阶段:一是有点瞧不起的阶段,这是最短暂的,记得那是一个夜晚,第一次见到老师,是给心声上课的,他当时穿得很随便,(那时还是在最旧的诊所了,现在搬了好几趟了,越搬环境越好),见有新人来了就腰板坐直了一些,当时我是比较以貌取人的人,但是走的时候,我深深的被老师的温暖的声音和团体活动的新颖形式所打动,我知道我还会去。二是崇拜阶段,这持续了一段时间,因为在小组活动里,老师专门有一次是给我处理问题,我以为那是对我特别的优待,于是对老师有了莫名的感谢与崇拜,感到自己有点特殊,于是写了一封信给老师,要拜在老师门下做入室弟子,结果老师的答案是让人意外的。三是又爱又恨的阶段,这个持续比较久,因为这其中涉及了各种移情,这期间又发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更加戏剧化了这些移情,这是最痛苦的阶段,当爱的时候就会留下来,当恨的时候就很想逃走,心理一直处于冲突期,这种焦虑正好撞上了老师的焦虑,雪上加霜。四是爆发阶段,当第三阶段的负性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对老师的不满,对自己的抱怨,可能在某一时刻突然爆发,幸好我还是采取的是比较委婉的方式,而且其中一次爆发是在老师给我做督导的时候。否则,也许我就已经逃之夭夭了。五是死而后生的阶段,随着自己人格的不断完善,我已经可以平等的对待大部分的人,我能接纳老师的本性,其实是我能接纳我自己了,当接纳了自己的时候,我才能接纳别人。六是差点走入正常的阶段,我发现在我处理好了家庭中的与重要人物的关系后,我和韦老师的关系也莫名其妙的发生了变化,我没那么怕他了,对他也不再是以前那样又爱又恨什么的那么强烈的情感,我只是希望默默的平淡的用我自己的方式去对他好,里面没有再考虑对他好之后会得到什么,只是,简单的,我是老师的弟子,我希望老师好,我希望诊所好,我希望和老师一起发扬光大团体心理咨询。这个阶段里还有一些恐惧,这是自身的一个人格层面的问题,目前我处在这个阶段。我想,第七个阶段到来时,我与老师已经可以无所不谈了,我们有了更多的默契。第八个阶段,我和老师甚至不需要言语,就如老师总以为我会把他认为我本该意识到的事情做了那样,以前我不会,将来我从他一个眼神就明白了,哈,这是美好愿景!这八个阶段也见证了我的人格成长的八个阶段吧,简单说说:一以貌取人,以为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随便套;二崇拜权威,到处参加培训班,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啥症都有;三看谁都有问题,看谁都是咨客,很想帮助人;四受到案例的伤害想逃跑,怀疑这条路,恐惧咨询,是成长瓶颈,过了就留,过不了就溜了;五能带点客观地看待事情,能平等的对待一部分人,能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六能了解大部分主观背后的客观,能平等的看待大部分人,知道一个咨询师一定要可持续发展他才能有未来,只偶然参加性价比比较高的培训班;七能平等的对待所有人,咨询都收费,各种关系处理比较平衡,做着喜欢的工作;八继续深入自我探索,享受一次又一次的成长喜悦,各方面和谐发展。从这样的经历,我深深认识到:问题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如何去看待问题;别人本身可能没有问题,我们自身的问题可能使别人变成了问题。

 

书中提到的“文化与团体咨询”对我的影响也比较大,特别是上了老师国庆的珠海团体班后,对文化的概念清晰了很多,“文化”已经在我脑海里扎根了,我想,这将深深影响我未来的咨询观。以前我的眼光太狭小了,虽然老师以前在星期三小组也提过文化对咨询的影响,但是定势思维影响我对文化没有兴趣,因为我从小对历史政治地理那些不感兴趣,所以左耳进了右耳就出了。如果我没有参加珠海的培训,也许我还会在书上看到“文化”,但是也许还是左眼进右眼出,听老师说了就不同了,眼界开阔了,现在我除了看来访者是什么人格的人之外,我还会去看他是什么地域的人,在什么文化下成长的人。这是结合书本和培训,边学边看的好处,所以我建议有志于发扬光大团体心理咨询的咨询师们,老师每次去你那开课你都要去听,如果在附近的城市也最好去一下,与不同的人相处本身就是一个突破,每一个场都会给你不同的收获,老师的不断成长也会给你不断的新的收获。我已经参加了老师3期的培训班了,虽然我不是最先的,但目前我是最多的,我始终觉得老师的班是国内性价比比较高的班,这不是做广告,就是做,我也理直气壮,哈!

 

从珠海回来后,从书中看到的一个重要内容:不要走会心团体本来的弊端模式。如果成长只停留在意识层面,一旦回到社会环境中来,到社会中去实践和验证,就又很容易被社会环境锁影响而变回去。这能解释我的成长不稳定的现象,因为很多都是意识层面的,很容易被同化回去,茅塞顿开。我会想,我过去带的团体,有多少是只停留在意识层面的呢?那被赞扬的掌声也许是虚无缥缈的一阵风,做过的以为效果很好的团体可能一段时间后其实一点效果都没有,突然有点后怕。原来,可能白费了很多力气,包括我和我的成员们。我开始去反思一些问题,这对于我是一种触动,那么的不经意,却又那么的重要。

 

接着眼睛又锁定在“社会责任感”,看到这个内容就想起老师在星期三小组的一次课,那次课真的把我的社会责任感又唤醒了。本来我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曾经还真心的喊过“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是慢慢在工作后,我接受了社会大染缸的洗礼,眼睛开始慢慢被各种欲望所蒙蔽,虽然同化程度没有很多人快,但慢慢的变得很多时候光顾着想“我”如何如何,很少先去考虑集体了。直到那个晚上那次课,我的集体荣誉感被唤醒了,正如奥运唤醒了中国人民的集体荣誉感那样,我开始在抉择的时候更多的去考虑集体,考虑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感,那次甚至让我动摇了改行的念头。老师说:我真的想多带一些教师学生,因为他们有能力了可以教好更多的学生,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他们好了,中国未来才有希望。所以,虽然我还在考虑转行,但是,我始终希望可以与教育结合起来。那次课的另一个影响是,在教导学生的时候,我都会把社会责任感加进去,比如职业指导。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是走不远的,正如老师书中说:你不会是一个好的助人者,因为你没有具备发自内心的东西。因此,社会责任感是不能装的,要把它融入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当你具备了,你在助人的时候,也就不知不觉的把骨子里这种精神传染了给别人,这就是咨询师的第一技术。有时候,这个被助者具备了社会责任感,也许很多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整本书看下去,总是觉得那么的熟悉,好像过去参加过的课程的内容都在里面,每看一处总能连接到以前的东西,温故而知新。书我想我还要看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它具备了多种价值:让我心灵成长的价值、让知识系统联系起来的价值、温故而知新的价值、边训边学的价值、拿来就用的价值、咬文嚼字的价值……这每一种价值能让它成为价值,需要很长的时间。读一本书,就如读一个人,也许你会崇拜理论权威而与他绝缘,也许你会以貌取人而与其失去了缘分,也许你会咬文嚼字把它批得一塌糊涂,也许你会蔑视口语化的实践理论对它嗤之以鼻,也许……这本书不是玉,只是风沙中一块粗糙的石头,它记载了中国本会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发展的历史,他记载了作者所经历的风沙和坚毅。

 

读懂一本书,读懂一个人,期待你的参与,期待你的交流,让我们携手一起,走得更好!

 

                                                             2008年10月9日凌晨

 

 《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实践》读后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