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与心理的关系
人身有生理的和心理的两方面,我们从事修养,固然对身心两方面都不可偏废,而心理每每更能影响生理,譬如:内心有所惭愧,顿觉面红耳赤;内心有所忧煎,不觉发白貌悴,这是心理的影响于形体;愉快时五官的见闻等感觉优美,而悲哀时便完全相反,这是心理影响于五官;兴奋十食欲便能增进,而郁闷时便减少,这是心理影响于肠胃;忿怒,嫉妒等不正常的感情起时,能使血液及各部组织中发生毒素,这是心理影响于血液,可见心理的力量足以支配肉体.从解剖生理的观点来说,中枢神经中枢--脑和脊髓,也是联系,管理和调整神经活动的总机构.巴甫洛夫氏在创立高级神经活动方式是"条件反射"的学说中,在做实验时,曾使狗一听到铃声便分泌唾液,那是经过大脑皮层活动,转移到延髓部分唾液分泌中心,再到分泌腺,这也是心理影响生理的一个说明.此外,我们发觉往往有些体育家,锻炼筋肉极其强固,但一旦发生不测的疾病便无法抵御,甚至有因此成为废人的,而一般禅师或哲学家,他们往往能借锻炼心意的修养作用来驱除病魔,或虽身体孱弱,但由于心力强毅,却能获享高寿,更可见心理潜力的不可思议了.
静坐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血液运行优良,就是在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现象的健康发展.心理学家捷普洛夫也说过,抱着一种平静的态度,是与注意的分散做斗争的唯一方法.同时心理既能安宁而正常,思想也清朗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体气和平,去病延年.
此外,一般心理学说所研究到的,都不外乎心的现象,心的作用和心的变化等等,而对心的本体,心的来源及制心的具体方法却不能有确当的说明.假使通过静坐,使意识的活动,逐步停止以后,这时心理的静态,清楚地现前,必将有助于心理学说的创造性的发明!
静坐可以澄清思虑,增进健康,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方法。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免不了有种种疾病,一切疾病又可分为身和心两方面,除身上所发生的疾病以外,凡一切贪欲,愤怒,忧怖,骄慢等等不正常的思想现象,都叫做心病。我们平时往往只注意身病,对于心病,一般都不予重视。实际上,身病的发生,大部分是由于心虚气弱;而心虚气弱,主要是由于忧思惊怒,心神恼乱所造成。凡贪食,贪得,贪嗔发展的结果,可以使心荡气促,胆惊肝火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因而气血耗损,风寒暑湿也都乘虚而入。各种药石,只能救身病于一时,假使不从根本治疗,那末虽一时痊愈,而致病的根源未去,仍随时有遭起侵袭的危险。人们忙于生活,人事之余,不知设法安定思想,降服烦恼,甚至有贪得无厌,纵欲忘身的,这样处处与自己过不去,神志既然涣散,气血便失调,因此往往遭受疾病嬴弱的痛苦,这是非常可惜的。拒研究,人在精神好的时候,可以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这些物质有利于身心健康,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相反终日郁闷忧伤,贪嗔痴慢,就会使这种有益激素分泌紊乱,内脏器官功能失调,发生胃痉挛,引起血压升高,造成冠状动脉闭塞,还特别容易引起心脏病。所以我们要求身体的健康,自应去除疾病,要除病就须先补气,要补气就须先养性,要养性就须先调伏烦恼妄心,使心不动摇,自然精气内充,抵抗力强,疾病便无从发生了。
静坐的实践,可以使我们散乱的心念,逐步归于凝定,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不但可以却病强身,而且可以去除主观的迷妄,获得究竟的安乐,所以静坐的确是最基本的修养法。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xiuhe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