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讲  古代诗歌讲座之“尺幅兴波”

(2011-04-14 17:51:48)
标签:

第十讲

古代诗歌讲座

尺幅兴波

资料储备

杂谈

第十讲   古代诗歌讲座之“尺幅兴波”

 

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抑扬,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欲扬先抑,抑是为了扬,重点在扬;欲抑先扬,扬是为了抑,重点在抑。无论使用哪一种,所都只是手段,是为了映衬所,从而突出和强化所的内容,所才是目的。,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文章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行文富于变化,波澜起伏,使文章主题突出,使文章更精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采用倒叙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通俗地说,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从而大大加强艺术效果。 

古代诗歌中,诗人往往有意识运用抑扬、倒叙、悬念、铺垫、延宕等手法,使得诗词做到尺幅兴波,跌宕起伏,变化有致

 

 怨 

金昌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诗文注释

    辽西:大约指唐代辽河以西营州、燕州一带地方。即今辽宁省锦州、朝阳至北京市东北怀柔、顺义一带,隋代因秦汉旧名曾于此地置辽西郡,寄治于营州,唐初改曰燕州,州治在辽西县。

 

诗文赏析  

金昌绪;杭州人。《全唐诗》仅存诗一首。   

在大量优美的唐诗中,这首五绝成为特别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之一,绝不是偶然的。它取材单纯而含蕴丰富,意象生动而语言明快。引人入胜,耐人寻绎,令人一读不忘,百读不厌。   

这首小诗以妍美的生活意象体现幽怨的情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和煦的微风中飘拂着温馨的花香,翡翠般的绿叶装扮着一株株树木,显得特别清新可爱。在一家庭院的树梢头上,有几只爱唱歌的黄莺儿正在欢唱着——突然,住室的门被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钗横鬓乱的红颜少妇,嗔怒地把唱得正欢的黄莺儿赶跑了,口里还喃喃不已地自言自语着……   

这就是此诗要描绘的一幅生活画面。人们不禁要问:春光如此可爱。黄莺儿婉转的歌声又那么悦耳动听,这位少妇为何无心欣赏良辰美景,反而要把黄莺儿赶走呢?原来,她的丈夫久戍边疆,遥遥千里,音容杳无,她寂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梦中和亲人相见。此刻,也许她在梦境中正走在去边地的路上,满心欢喜地盼望着和丈夫的会面,不知趣的黄莺儿偏偏在这个时候惊扰了她的美梦,她连这种虚幻的安慰也不能得到,怎能不把一腔怅恨无端地向着黄莺儿发泄呢  

五言绝句妙在以小见大,语短意长,本篇正是如此。它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据史载,当时在唐朝东北边境上居住着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多次发生战争,朝廷曾先后派武攸宜、张守珪等进击契丹人。天宝之后,契丹族更加强大。由于边事频仍,到辽西一带戍守的士卒往往长期不得还家,甚至埋骨荒陲。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唐代有不少诗人曾写过这个题材,如高适著名的《燕歌行》就涉及张守珪击契丹事。令孤楚也写过一首五绝《闺人赠远》: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这两诗的主旨与《春怨》并无二致。构思也颇为相似。不过,《闺人赠远》虽不能把丈夫盼回,却毕竟在梦中同亲人见了一面,《春怨》连这种虚幻的美梦也没有做成。怨情尤为沉重而凄惋。它以颇富民歌风味的清新的语言,通过一个意蕴丰富的动作性细节的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所以最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在结构上,这首诗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而是突如其来地先写一个打起黄莺儿的动作意象,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这一线可怜的希望也给无情地打消了。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所以,它不仅篇法圆净。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杨慎《升庵诗话》谓此诗有神圣工巧,倒也不算过分。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文注释  

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贬之臣。贾谊被贬后,汉文帝曾将他召还,问事于宣室。才调:才华气格。   

可怜:可惜,可叹。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诗文译文

汉文帝为了求贤曾在未央宫前的正室里召见被逐之臣,   

论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确实是十分脱俗超群。   

可惜的是——虽然谈到三更半夜   

竟是白白的向前移席,因为他问的并不是天下百姓,而是鬼神。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不问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摔得重。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   

小扣柴扉久不开 。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文注释   

1.游园不值 :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 

2.应:应该。 

值:遇。

4怜:怜惜,爱惜。  

5.屐齿 木屐(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的锯齿,可以防滑。)本文指木底鞋踩在地上,留下的印子。   

6.苍苔:生长在阴暗潮湿地方的苔藓植物   

7.小扣 : 轻轻地敲。   

8.柴扉 : 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柴门。    

 

诗文翻译   

    大概是院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门。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诗文赏析

诗人想去朋友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但是敲了半天门,也没有人来开。主人大概不在家。也许是担心游人踏坏了地面的青苔,故意不开门。但是一扇柴门,虽然关住了游人,却关不住满园春色,一只红色的杏花,早已探出墙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首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我却嫌这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远离尘嚣的清高,但清高得有点做作。倒是字有情致,高齿的木板鞋(屐,音)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访春天消息,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怜惜、同情,尽管它吃了闭门羹,轻拍木编门扇(柴扉,音fēi)而久久不见打开。是从推测园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笔,则是从探访春色者的 游兴的角度落笔,后者更贴合游园不值、无缘进门的诗题。无缘 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就把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补偿,弥足珍贵。春色在这么一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到底自然界比园主人更能体贴游人的情趣,这就不仅是游人怜屐,而且春色派遣红杏使者也 来怜屐了。从某些语句上看,此诗点化了陆游的《马上作》一诗: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过陆游此作未免平展,有点马上观花,不及叶绍翁之作那么精神专注,在深挚的精神体验和心理波折中,迸发出春光难锁、喜从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学的启悟了。可见名家之诗不一定都能省心地成为名作,非名家一旦对生命与诗进行精诚开发,也可能出现奇迹。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游园未遂,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表现了春天有压抑不了的生机,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   

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切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文注释:   

1. 闺: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2. 不知愁:又作不曾愁’   

3. 凝妆:盛妆。   

4. 陌头:意谓大路上。   

5. 觅封侯:指从军远征,谋求建功立业,封官受爵。   

诗文翻译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诗文简析

闺怨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具体来说就是丈夫常年出征在外,留守在家中的妻子那种寂寞难耐的思念之情。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王昌龄极善言情。如果说李白的诗如奔泻的瀑布,那么王昌龄的诗则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诗贵曲而忌直,一览无余不是好诗。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次萧冰崖梅花韵  

·赵希桐   

 

冰姿琼骨净无瑕,   

  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

有谁风雪看梅花。   

 

诗文注释

:这首诗是唱和萧冰崖的《梅花》而作。   

:处士:指隐居读书人。   

 

诗文赏析

诗文章一二句从外貌特征、所处位置两个方面写梅花,写出了梅花的高洁,凌寒独自开,孤傲的特点 

文章的三四句,作者自比梅花,表达了作者一种自甘寂寞,孤高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绪

    中三四两句突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又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 末句是讽刺追求富贵的人,是决然不避风雪的。前人句云:梅花自避新桃李,不为高楼一笛风。作为梅花,还是避开牡丹为妙。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诗文注释  

战国时齐国的邹衍曾宣扬大九州之说,声言除中国的九州外,海外还有九个同样的九州。杨贵妃死后,有术士说在海外的仙山找到了她,并带回金钗之类的装饰物给唐玄宗看。这句有讽刺唐玄宗 痴心空想的意思。徒闻,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曾誓约世世为夫妻。这句是说,不管来生怎样,今生的夫妻缘分已经断了。   

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筹:计时的用具。   

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十四日,随唐玄宗西行的军队在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   

当年李、杨在长生殿盟誓恩爱,朝朝暮暮,还笑话天上的牛郎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个夜晚。   

四十八年。古人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玄宗实际在位四十五年。   

南朝乐府歌辞《河东之水歌》:"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   侯。"此以平民女子莫愁婚嫁生活的幸福与帝、妃的爱情悲剧对比。 

诗文翻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岔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文鉴赏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挚友谊,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送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琼浆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必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的生活道路上的艰巨险阻,具有比兴的象征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象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同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暗示不甘心颓放,而要接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经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同样,为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这四句节奏短促,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的生活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心自弃,接续摸索寻求出路的庞大心理
  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岔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只管前路停滞重重,但仍将会某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必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爽、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1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首相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庞大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琼浆""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1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好像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岔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接续摸索追求的庞大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昂扬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暗中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超过常人的力量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者对人才的压制,而因为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对峙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是象征人的生活道路的艰巨,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经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经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首相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岔路,今安在?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宣州谢朓(tiǎo)楼饯别校(jiào)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⑨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zhāo)散发弄扁(piān)舟。 

 

诗文注释

①.此诗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一八。《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诸家注本多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秋,然于"叔华""叔云"均含糊其辞。待考。《新唐书·李华传》:"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赵郡李氏西祖房景昕子仲云,左司员外郎;叔云,监察御史。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书: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个别字的读音:朓(tiǎo)、饯(jiàn)、校(jiào)  长风:远风,大风。   

②.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③.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建安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④.建安骨: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建安,为汉献帝196-220)的年号。   

⑤.小谢:指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   

⑥.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⑦.逸兴(xī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壮思:雄心壮志。   

揽是摘取的意思。是明月或是日月有争议。   

⑨.称(chèn)意:称心如意。   

明朝(zhāo):第二天早晨。   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参考《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注25。   

⑾.弄扁(piān)舟:指隐逸于江湖之中。扁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li)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 

诗文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

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写作背景

  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李云:又名华,是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著有《含元殿赋》,此外还写有《鲁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 ,时称四绝碑。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 。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诗文赏析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 、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处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 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并且字富有表现力。用了夸张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满。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诗文翻译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娱欢。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了,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诗文鉴赏
    据蔡絛《西清诗话》谓本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从本词低沉悲怆的基调中,透露出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像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为什么要说独自莫凭栏呢?这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然而作者所说的,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在另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仿。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本词的结束,亦暗示词人一生的即将结束。
    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如本词,即是以景起,由景到情,将梦境与现实、欢乐与愁恨交织抒叙;结尾深入一层,以自然界花落、水流、春归比喻自身面临的厄运。语言生动,纯用白描,但却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量。

 

 

溪 上 遇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

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

却是山前晚照明。

作品鉴赏

唐诗中写景通常不离抒情,而且多为抒情而设。即使纯乎写景,也渗透作者主观感情,写景即其心境的反光和折射;或者借用比兴,别有寄托。而这首写景诗不同于一般唐诗。它是咏夏天的暴雨,既不能从中觅得何种寓意,又不能视为作者心境的写照。因为他实在是为写雨而写雨。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某种奇特情致,乃是宋人在诗歌小结裹方面的许多发明之一,南宋杨诚斋(万里)最擅此。而这首《溪上遇雨》就是早于诚斋二三百年的诚斋体。   

再从诗的艺术手法看,它既不符合唐诗通常的含蓄蕴藉的表现手法,也无通常写景虚实相生较简炼笔法。它的写法可用八个字概尽:穷形尽相,快心露骨。   

夏雨的特点是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这几点都被诗人准确抓住,表现于笔下。急雨才在前山,忽焉已至溪上,叫人避之不及,其来极快。以坐看从容起,而用忽惊却是作跌宕转折,写出夏雨的疾速。而一,不但把黑云拟人化了(它像在撒泼、顽皮),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雨的力度,具有一种猛烈倾注感。写云曰,写雨曰,均穷极形容。一忽儿东边日头西边雨,一忽儿西边日头东边雨,又写出由于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景。这还不够,诗人还通过遇雨者表情的变化,先是坐看,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预料。通篇思路敏捷灵活,用笔新鲜活跳,措语尖新,可喜可愕,深得夏雨之趣。   

就情景的近似而论,它更易使人联想到苏东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比较一下倒能见出此诗结构上的一个特点。苏诗虽一样写出夏雨的快速、有力、多变,可谓尽态极妍,但它是只就一处(望湖楼外)落墨,写出景色在不同时间里的变化。而此诗则从两处(前山溪上)着眼,双管齐下,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的对比。如就诗的情韵而言,苏诗较胜;如论结构的新奇,此诗则不宜多让。   

可见,诗分唐宋是大体的区分,不能绝对看待。王渔洋曾列举宋绝句风调类唐人者数十首,是宋中有唐;另一方面,宋诗的不少倾向往往可以追根溯源到中晚唐,是唐中有宋。大抵唐诗经过两度繁荣,晚唐诗人已感难乎为继,从选材到手法便开始有所标新立异了。这个唐宋诗交替的消息,从崔道融《溪上遇雨》一篇是略可窥到一些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