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没有动脑子了,所以也就搁了笔墨纸砚。前些日子个别朋友说,一中走了许多教师,到底谁之过?我不好回答。静下心来沉思,又想说几句。
寿宁一中自1989年至1997年间先后调走了叶其武、卫国珍、张琨、周乃源、陈世雄、李式炉、叶平、关晓敏、王仕锦、林梅、黄少浩、龚晓芳、林应福、许亚、叶荣健、刘宗平、许北羽、童廉娜、黄春华、张高宁、徐春寿、叶松林、王淑娟、陈光新、谢岩福、柳应阳、周朝平、林高顺、徐木春、叶立飞、吴允明、吴光准、范世进、张恒金、吴佳鑫、何树本、刘春民、叶清、毛祥平、刘允泉、刘朝珠、林学清、翁深、刘奇玉、陈晓春、刘洪叶、叶丽华、叶灵、吴秋苹、肖传辉、叶蕉生、蔡寿霞、吴汉斌、夏鹏、苗建萍、吴碧英、叶永辉、吴东玉、卢成泽、吴健、张高远、龚高健、黄庆火、邹秀玲、卢祖京、徐莉、叶竹秋、龚兰凤、夏云发、叶树铮、杨剑慧、吴永钟等70多位教师(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年调走8人)。这些人物的调出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一半以上是那时期“赶巧”改行的,而今在各自领域中算是独领风骚,能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是人生的定位与追求,自然谁也说不清楚是在一中当教师好还是走出去发展好?切确地说,只有自己知道!或许那时教育还不是人们很关注的“活”,所以,教师调动也就不太注目,因此,不敏感。
1
997年10月至2006年9月间,当属我任校长期间,回忆一下大约有夏家峰、龚绳红、吴明寿、吴丽英、韦樟清、叶虹、阮玲、柳瑞中、叶诚芳、缪于清、周飞、朱忠勇、金昌甫、林幼嫦、叶孟玉、蔡小颖、吴晓春、缪步立、缪晓芳、叶东福、许绍云、周晓芳、李春英、黄平、陈桂盛、柳应方、曾岩清、卢小平、龚赞梅等近30位教师先后调离一中(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年调走近3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乡镇——县城——中小城市——大城市——发达城市——国外,这本身当是正常的事。但随着人们对教育关注度的增强,一中教师队伍的波动(还有县医院的医生)在寿宁山区便成了敏感性的话语,这也是正常的。很必然在小小寿宁会引起争议、引起震荡的,毕竟师资队伍的强弱将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夯实,这一点谁都清楚,但谁又会去认真思考过!包括县委政府领导、主管部门领导,不客气说,相当多的领导说重视教育基本上是停留在口号与口头上的!客观事实是,寿宁一中教师调离,没有一个是作为校长的我主动先签字的。校长在这一问题上真是尤为机器人一般,上级领导说了算!校长其实是人微言轻!我不是要推卸责任,或者是说领导的不是,主要是当今的游戏规则就是如此。什么时候才有十分的秩序,这是我一直想求证的。
教师的流动也并不是我们寿宁教育师资队伍的创举,但当属我们寿宁有一些典型,所以就成了热门话题。我不想更多去深层次探究,大环境下有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家庭原因,所以每一个人的调动都有其不同的理由,有考研深造的,如韦樟清、叶虹;有夫妻异地工作团聚的,如阮玲、林幼嫦、叶孟玉、吴晓春;有出国的,如缪步立、缪晓芳;相当一些是我不便在此表述的原因。按现行说法就是个人隐私,既然是隐私,自然不好公开,何况我承诺过为其保存秘密。此间有一个教师在事后对人说,在寿宁一中是评不上中学高级教师才离开的,这就太离谱了。寿宁一中在全区率先进行校内职称改革,采取“低评高聘”的方法,缓解了职称评定中的压力,这是一中教师人人皆知的校内政策。但愿该君自己头脑清醒一下,切勿酒后说胡话,先在自身处反思一下。每年的三月份开始,我就要关注一些不稳定人物,尽最大努力获取信息,将可能处理在萌芽,但“秘密行动”你是难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的。不可否认,学校精心打造和自身努力的几个优秀教师的调离对寿宁一中师资队伍甚至于寿宁中学教育的师资稳定确实产生过一定负面影响,学校与教育局真是下功夫挽留的。2005年的夏天对我来说是最难的季节!本身寿宁一中的搬迁工作已是千头万绪,突报——柳应方、曾良宁、龚明芳三位教师“私奔”到了泉州某中学。柳应方老师前往泉州当天,我和学校主要班子成员也同天赶到泉州,晚餐间,柳应方在自己老师——我的面前是无言以对。特别是那天我把早在泉州任教的吴丽英老师“骂”得找不着北时,我自己内心也知失态和过激了!(时至今日我还是十分内疚)。(吴丽英老师是作为省级骨干教师到省上参加培训期间被泉州七中“抢夺”去的)。这是一下泉州。二下泉州是接柳应方老师回校,与柳应方哥哥柳应清一起前去,到了柳的住地提了行李就走,车离开了泉州市区我就专注打了个电话给那个学校的校长,狠狠说了几句,表达我们山区人的决心与信心,虽说是最不聪明的做法,但也算是消除了心中的不快。那天晚上,正有台风正面登陆福建,风雨交加之夜面包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我心中一直悬挂着,近晚上十一点才到福州住下,心情也就好了一点。三下泉州是委派学校其他同志去接曾良宁与龚明芳老师。三次的泉州之行努力没有落空,隆重的欢迎仪式表达了我们的胜利。
认真分析那几年的教师调动,有内外因的作用。本世纪初,改革开放城市——厦门率先在全省引起外地人才,宁德、南平等地成为“重点区域”,夏家峰、龚绳红夫妇就是在这一环境下吸引去的。那几年中,厦门的中学教育便大步领先。作为省会城市——福州稍逊一筹,在此之后也推出了许多优惠政策吸引教育队伍人才,依然是宁德、南平等地成为“培训基地”与“后花园”,叶东福、柳应方、黄平、陈桂盛等就是优惠政策的受益者。同时,我们的“母机”——福建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产生的优秀与合格“产品”基本上都在福厦漳泉一带“安营扎寨”,难以返还。有一年去师大“摆摊设点”,福厦漳泉一带学校“摊点”是门庭若市,而几所山区学校门前则是冷冷清清,反差大了去!几个寿宁一中高中毕业的师范院校学生客气和我们母校打了招呼就离开了,连简历也没留下,我们的际遇倒引起省内多家媒体关注而接受负面采访。2005年的夏季,表面上看,寿宁一中在挽留教师问题上是胜利了,但一种潮流难以抵挡,2006年的夏天依旧有柳应方、陈桂盛、黄平等调到福州。那几年我成为他们调动的拌脚石,导致今日个别同志心中依旧对我是耿耿于怀!我也十分清醒。朋友们都说,徐某人太呆板,领导都通了,就你不通。我知道,不知详情的人们肯定会说,一中教师的调动是你校长要负责任的,确实,你坐在此位置上,横竖就是你的错,所以任凭风浪起,我也认了。或许时间会证明一切的!因此,你再去说明什么什么的都是苍白无力的。希望在此有涉及到的一些教师不要责骂我、误解我,对号入座不是我的本意,权当巧合,请谅解!
寿宁的企业或许不太景气,寿宁一中有一部分教师的家属自然成为下岗职工,为了稳定队伍,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在校内尽可能找出“再就业”岗位,如工会办托儿所、后勤部门搞寄宿,但实在是僧多粥少。2005年,想解决某教师的妻子在一中的“再就业”,与教育局黄先辉局长形成共识,一个晚上就写出报告,盖上一中与教育局的公章递给县政府主要领导,结果是黄局长与我被领导批了一通,说没有组织原则。到今日我都难以用什么理由向此教师说明,十分郁闷!(报告我依然保存着)。在此,我想借用一位教师离开一中之际给我的信(此封信我也依然保存着),让人们思考一下。要特别声明:决不是为我本人辩解。他在信中写道:千言万语,一言难尽。对于我这次决心离开一中,到外地发展的这种行为,我觉得从内心真得对不起您和我那一帮可爱的学生。对于一个自信不足、自卑有余的我而言,之所以有这样的决心,真的有很多原因……,二十多年来,您对我的一贯的关心、支持和呵护,我会记在心上,铭记在心头,真的感谢您,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心声……。自从您担任校长以来,我觉得你完全尽到了并也做到了一位校长所应尽到的一种职责,你对教师的关心、呵护是有目共睹的。近来,社会上的各种传言和舆论,对我们一中人来说,真的很不公平。我想这与寿宁这些年来对教育的漠不关心和重视有点分不开,特别是听说在一中搬迁如此困难情况下,还要对一中的经费(注——预算外资金)提留40%,真的感到痛心和失望,总觉得再呆在寿宁,似没有希望。您的挽留,真的感谢。我觉得我们一中是个人才济济的地方,出来的不见得是人才,而未走的还大有人才。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县里重视,我想一中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我真诚的期待并相信这一天的到来……。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与保障。这个道理不论是外行或内行都懂。但做起来就难了,现在仍然有寿宁一中的老师调走,我要继续说,正常!现在,师范院校毕业生回来不是能否进一中而在于是否优秀了。当年我们提出三年合格、六年成熟、九年成一方名师的青年教师培养目标时,工作中就是朝这一目标努力着。所谓基础教育或许就是要奠定教师队伍这支坚实的育人基础。江山代有人才出。我们欣喜看到了青年教师的不断成熟已形成新的教师骨干层,担当起了一个时代的教书育人之重任。从泉州“抢夺”回来的曾良宁、龚明芳老师以及在宁德一中“过把隐”回来的叶树潭老师而今更成骨干力量,曾良宁还被评为2009年宁德市先进工作者。寿宁教育新的春天好象要来了!
2004年8月29日,我在新学期第一次教职员工大会上说过,教职员工有进有出很正常,调进来的是好老师!仍然留下在一中工作的是好老师!调走的未必是好老师!这句话可能刺激或得罪了一些同志,但报以热烈的掌声仍旧在我耳边回响——尽管已是历史——当你翻开时,或许会停留在这一页驻足!
加载中,请稍候......